育儿常识
幼儿教育:如何让宝贝成为”万人迷“,交到更多的小伙伴?
时间:2016-09-20 09:02:00
点击率:1159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1、妈妈是第一个“好朋友”
宝宝社交的第一步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还不能说话,但通过哭、目光接触等表情,完全能和周围人互动起来。
粑粑麻麻的抚摸、亲吻、及时的回应,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
2、合群的本质是尊重别人
合群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尊重别人。想想看,随便打断小朋友的谈话,在大家看书时高声喊叫,强迫小朋友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都会给小伙伴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对孩子来说,生活中有一个亲密的朋友是很珍贵的。当一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
2岁以前,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会让他们担心。多组织2岁后的孩子参加偏“动”的游戏,如荡秋千或骑车。
3岁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喜欢有成年人在场,尽量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4、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
“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2岁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戏。游戏之后,你们可以聊一聊:“刚才你演的是什么,后来又演了什么?这几个角色里,你觉得谁最努力?谁最有耐心?”
5、学会用语言解决冲突
两三岁的孩子间易发生冲突:抢玩具,推搡,有时甚至会咬人。对这个阶段的“武力事件”,较合适的态度是:接受情绪,引导行为。如:“我理解你很愤怒,但我允许你打人。”
如果大人的态度不明确,孩子打人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此外,让孩子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事情的方法。如协商、交换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谈判”。
6、从兴趣入手,更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宝贝不想加入到其他小朋友中,并非表明你的孩子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发展友谊,也许只是他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如果孩子对打打闹闹的游戏兴趣不高,可以准备些安静的游戏,找到这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也许会有些突破。
给他安排长时间接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和别人玩的经验。这样即便他在一个大些的群体里仍不适应,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别人玩的本领也会比原来多一些。
7、分享才会收获更多
1 岁半后,随着“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转化,孩子所要学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建立友谊技巧的基础。
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东西属于“我”,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分享意味着快乐。硬逼着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真正主动出现。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社交的第一步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还不能说话,但通过哭、目光接触等表情,完全能和周围人互动起来。
粑粑麻麻的抚摸、亲吻、及时的回应,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
2、合群的本质是尊重别人
合群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尊重别人。想想看,随便打断小朋友的谈话,在大家看书时高声喊叫,强迫小朋友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都会给小伙伴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要让孩子逐渐明白,小伙伴不是玩耍、摆弄和听话的玩具,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要记住,教会孩子这一点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见影,需要持续地努力与耐心。
3、尊重孩子间从小建立的友谊对孩子来说,生活中有一个亲密的朋友是很珍贵的。当一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
2岁以前,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会让他们担心。多组织2岁后的孩子参加偏“动”的游戏,如荡秋千或骑车。
3岁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喜欢有成年人在场,尽量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4、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
“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2岁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戏。游戏之后,你们可以聊一聊:“刚才你演的是什么,后来又演了什么?这几个角色里,你觉得谁最努力?谁最有耐心?”
5、学会用语言解决冲突
两三岁的孩子间易发生冲突:抢玩具,推搡,有时甚至会咬人。对这个阶段的“武力事件”,较合适的态度是:接受情绪,引导行为。如:“我理解你很愤怒,但我允许你打人。”
如果大人的态度不明确,孩子打人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此外,让孩子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事情的方法。如协商、交换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谈判”。
6、从兴趣入手,更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宝贝不想加入到其他小朋友中,并非表明你的孩子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发展友谊,也许只是他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如果孩子对打打闹闹的游戏兴趣不高,可以准备些安静的游戏,找到这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也许会有些突破。
给他安排长时间接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和别人玩的经验。这样即便他在一个大些的群体里仍不适应,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别人玩的本领也会比原来多一些。
7、分享才会收获更多
1 岁半后,随着“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转化,孩子所要学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建立友谊技巧的基础。
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东西属于“我”,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分享意味着快乐。硬逼着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真正主动出现。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
上一篇:家庭教育:你常逼孩子打招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