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孩子任性说“不”,故意作对,该怎么办?(转给家长)
时间:2017-06-06 08:57:00
点击率:891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我不!”
“我就要!”
“我不管!”
在你的班级里,是不是也有不少把这些以“我”开头、以感叹号做结尾的话挂在嘴边的孩子?不知道从何时起,“不”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吃饭吧?”“不!”“该睡觉了,不要说话。”“不!”“把你的玩具车给乐乐玩一下好不好?”“不!”
01
当孩子出现这种任性娇惯的“王子病”和“公主病”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出现的原因:
孩子进入了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低龄孩子喜欢说“不”,是一种心理需要的表现。他们对事情表达出强烈的自我意愿,希望事事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剧烈的情绪变化。
一方面是孩子表达自我意志的需求,你所认为的“任性”未尝不是孩子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孩子构建秩序感的需求,他们已经会在做事时先构想出特定的顺序,当这个秩序被打破时,就会说出“不要”来表达自己恼怒。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有次班里在上手工课,角落里突然迸发了一声争执,男孩童童不满地说着:“你还给我!”新来的实习老师正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
过去一问才知道,隔壁灵灵的胶棒没有了,想要问童童借,这位老师看到童童没在用,就拿起来给灵灵,结果被童童“抓了个正着”。
“童童也太小气了,怎么能这样呢?太任性了。”实习老师小声对我说。
没想到这时气鼓鼓的童童却辩解着喊道:我没小气!我要自己给她!闻言,我把胶棒还给童童,鼓励他将东西给灵灵。
看着两个小朋友又亲密的玩在一起后,才对问实习老师:“你是不是没有征求童童的意见呀?”小姑娘红着脸点了点头。“小朋友这个年纪正是敏感的时候呢,你把他原定的秩序感破坏了,他们当然会抗拒了。”
这正是一个幼儿关于秩序感需求的很好例子了。这时的孩子并非在故意和成年人作对,不过是心理发展的需要罢了。
家庭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如果孩子在说“不”时的表现过于情绪化,甚至赌气发泄,教师和父母就要注意到幼儿的状况了。家庭的溺爱迁就是最容易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几项可能是家长和教师所忽略的。
成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否一致?
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可能出现在“四二一”家庭的父母和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当父母教育孩子时,祖辈家长可能会加以制止,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责备父母,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当孩子知道有人会纵容自己时,便会产生“大人是可以利用的”的念头。
成人是否能出现过哄骗式教育?
当有的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就随便哄骗孩子而不会兑现承诺。时间久了,孩子失去了对成人的信任,认为成人说的一切都是骗他,因此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便不会再轻易妥协,不管别人再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了。
孩子们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时只是目睹一次其他孩子的任性行为,而对方通过该行为获得了需求的满足,也会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反面教育的典型,促使幼儿通过模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02
当孩子“任性”时,成人该怎么做?
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当孩子表现出任性行为时,不要只是简单的责备他们,他们的“不要”背后也许有着内心的真实需求。像前面讲的那个故事,如果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忽视了童童的需求,没有“刨根问底”,童童很快就会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他的自我表达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引发真正的“任性”、“发脾气”。
这时教育者要多问一问幼儿“这是什么原因?”、“你是怎样想的?”多说“如果……你会不会愿意去做……呢?”这样的句式,在可以用合理的替换方式下,慢慢引导孩子的情绪,让他们能够平静下来,冷静的思考问题。同时可以告诉他们:当你想要达到某种需求的时候,首先要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询问,而非采取胡搅蛮缠的方法大喊“我不要”或“我偏要”。
统一教育态度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态度一定要统一,尤其是在幼儿任性时。如果有人从严,有人偏袒,孩子的任性会愈演愈烈,很难改正。
除此之外,教育态度的前后一致性也很重要。许多家长无法应对孩子的哭闹现象,不能对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孩子不合理要求,现在不能满足,今后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能给予满足。如果平时对孩子的任性不加理睬,在客人面前怕孩子吵闹而满足了他的要求,只会让他们知道在这个时机耍性子是可以达到目的的,任性行为会变本加厉。
采取一定的技巧矫正
不予理睬
面对幼儿的无理取闹行为,采取沉默的方法,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苦于面对孩子的进一步哭闹,可以先暂时离开现场,这期间保持着不批评、不说教、不打骂的态度。一段时间后,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哭闹没有任何作用时就会停止。这时教育者再回到孩子身边告诉他刚才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对他停止哭闹的行为表示满意和关心,同时向他讲道理。
自然后果教育
用自然后果教育可以让孩子吃到任性行为的苦头。如果幼儿坚持在吃饭的时间玩玩具而不按时吃饭,无论你怎么说他都不听,那不妨让饥饿这种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当孩子尝到自然后果的苦头时,就从中获取了判断的经验,有了教训之后就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了。
转移注意
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物的,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孩子任性执拗时通过转移注意的方法达到消退其任性行为的目的。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你可以对他说:“你看,你哭的像个小花猫似的,多难看!老师/妈妈带你去洗一洗。”通常在成人帮他擦洗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渐渐止住哭声,这时你再挑起一个新的话题,他的注意力就会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角色扮演
对于有任性习惯的幼儿,我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能够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对情境中的任性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教育者的不易,认识到自己任性行为的错误。如,教师可以让任性的孩子到娃娃家里体验一把当“妈妈”的感觉,事先商量好游戏情节,让幼儿直面自己任性行为的重演,活动结束后再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多么不可取。
孩子的“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表现,成人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孩子又犯“公主病”“王子病”任性耍赖,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吗?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就要!”
“我不管!”
在你的班级里,是不是也有不少把这些以“我”开头、以感叹号做结尾的话挂在嘴边的孩子?不知道从何时起,“不”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吃饭吧?”“不!”“该睡觉了,不要说话。”“不!”“把你的玩具车给乐乐玩一下好不好?”“不!”
他们非常执拗,噘嘴、赌气,甚至胡搅蛮缠,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就能让他们大声哭闹,坐在地上不肯起来、不吃东西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通常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父母都会焦急不安,想要尽快把孩子的“不”变成“是”或“好”。不少家长忧心忡忡的前来咨询老师:“我们家孩子是不是到叛逆期了?”“他/她以前很听话的,是不是学坏了?”01
当孩子出现这种任性娇惯的“王子病”和“公主病”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出现的原因:
孩子进入了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低龄孩子喜欢说“不”,是一种心理需要的表现。他们对事情表达出强烈的自我意愿,希望事事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剧烈的情绪变化。
一方面是孩子表达自我意志的需求,你所认为的“任性”未尝不是孩子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孩子构建秩序感的需求,他们已经会在做事时先构想出特定的顺序,当这个秩序被打破时,就会说出“不要”来表达自己恼怒。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有次班里在上手工课,角落里突然迸发了一声争执,男孩童童不满地说着:“你还给我!”新来的实习老师正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
过去一问才知道,隔壁灵灵的胶棒没有了,想要问童童借,这位老师看到童童没在用,就拿起来给灵灵,结果被童童“抓了个正着”。
“童童也太小气了,怎么能这样呢?太任性了。”实习老师小声对我说。
没想到这时气鼓鼓的童童却辩解着喊道:我没小气!我要自己给她!闻言,我把胶棒还给童童,鼓励他将东西给灵灵。
看着两个小朋友又亲密的玩在一起后,才对问实习老师:“你是不是没有征求童童的意见呀?”小姑娘红着脸点了点头。“小朋友这个年纪正是敏感的时候呢,你把他原定的秩序感破坏了,他们当然会抗拒了。”
这正是一个幼儿关于秩序感需求的很好例子了。这时的孩子并非在故意和成年人作对,不过是心理发展的需要罢了。
家庭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如果孩子在说“不”时的表现过于情绪化,甚至赌气发泄,教师和父母就要注意到幼儿的状况了。家庭的溺爱迁就是最容易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几项可能是家长和教师所忽略的。
成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否一致?
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可能出现在“四二一”家庭的父母和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当父母教育孩子时,祖辈家长可能会加以制止,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责备父母,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当孩子知道有人会纵容自己时,便会产生“大人是可以利用的”的念头。
成人是否能出现过哄骗式教育?
当有的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就随便哄骗孩子而不会兑现承诺。时间久了,孩子失去了对成人的信任,认为成人说的一切都是骗他,因此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便不会再轻易妥协,不管别人再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了。
孩子们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时只是目睹一次其他孩子的任性行为,而对方通过该行为获得了需求的满足,也会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反面教育的典型,促使幼儿通过模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02
当孩子“任性”时,成人该怎么做?
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当孩子表现出任性行为时,不要只是简单的责备他们,他们的“不要”背后也许有着内心的真实需求。像前面讲的那个故事,如果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忽视了童童的需求,没有“刨根问底”,童童很快就会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他的自我表达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引发真正的“任性”、“发脾气”。
这时教育者要多问一问幼儿“这是什么原因?”、“你是怎样想的?”多说“如果……你会不会愿意去做……呢?”这样的句式,在可以用合理的替换方式下,慢慢引导孩子的情绪,让他们能够平静下来,冷静的思考问题。同时可以告诉他们:当你想要达到某种需求的时候,首先要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询问,而非采取胡搅蛮缠的方法大喊“我不要”或“我偏要”。
统一教育态度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态度一定要统一,尤其是在幼儿任性时。如果有人从严,有人偏袒,孩子的任性会愈演愈烈,很难改正。
除此之外,教育态度的前后一致性也很重要。许多家长无法应对孩子的哭闹现象,不能对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孩子不合理要求,现在不能满足,今后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能给予满足。如果平时对孩子的任性不加理睬,在客人面前怕孩子吵闹而满足了他的要求,只会让他们知道在这个时机耍性子是可以达到目的的,任性行为会变本加厉。
采取一定的技巧矫正
不予理睬
面对幼儿的无理取闹行为,采取沉默的方法,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苦于面对孩子的进一步哭闹,可以先暂时离开现场,这期间保持着不批评、不说教、不打骂的态度。一段时间后,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哭闹没有任何作用时就会停止。这时教育者再回到孩子身边告诉他刚才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对他停止哭闹的行为表示满意和关心,同时向他讲道理。
自然后果教育
用自然后果教育可以让孩子吃到任性行为的苦头。如果幼儿坚持在吃饭的时间玩玩具而不按时吃饭,无论你怎么说他都不听,那不妨让饥饿这种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当孩子尝到自然后果的苦头时,就从中获取了判断的经验,有了教训之后就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了。
转移注意
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物的,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孩子任性执拗时通过转移注意的方法达到消退其任性行为的目的。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你可以对他说:“你看,你哭的像个小花猫似的,多难看!老师/妈妈带你去洗一洗。”通常在成人帮他擦洗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渐渐止住哭声,这时你再挑起一个新的话题,他的注意力就会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角色扮演
对于有任性习惯的幼儿,我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能够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对情境中的任性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教育者的不易,认识到自己任性行为的错误。如,教师可以让任性的孩子到娃娃家里体验一把当“妈妈”的感觉,事先商量好游戏情节,让幼儿直面自己任性行为的重演,活动结束后再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多么不可取。
孩子的“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表现,成人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孩子又犯“公主病”“王子病”任性耍赖,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吗?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