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幼儿教育:家长该不该逼迫孩子去“分享”?
时间:2017-01-03 09:21:00
点击率:816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分享不是与生俱来的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分享并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一旦出现就会永远保持的行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研究发现,年龄大的儿童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孩子,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也较少。儿童在6岁前都是自私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瑞士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2岁儿童还不能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3岁儿童的利己趋向更明显。
“把玩具(零食)拿出来给弟弟(妹妹)玩”
“不要!那是我的!”
“你这个小孩怎么那么小气,拿出来一起玩(吃)嘛,快去,不去妈妈就不喜欢你喽!”
这样子的对话有没有很耳熟?是你这么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还是听到过这样的对话?
1.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持有物“物权”的安全感。
在儿童与别人分享前,必须先让儿童知道一个结果,即这个物品是“我的”,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过之后,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先向儿童讲明物品所有权,征求儿童的同意,然后引导儿童做出分享,千万不能强求或自己做主将物品送给别人。
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
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早教之父“斯波克”说,“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那种最深刻、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如果孩子们心里没有爱,那么教会他们分享和给予就很有限。”
3.正面教育为主,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言传身教,让宝宝看到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当宝宝做出分享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4.注意分享小技巧
在教会宝宝分享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多带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小朋友们“轮流玩儿”,外出的时候多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之间交换等等。
分享行为三不要:
1.不要给宝宝“贴标签”
当宝宝拒绝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宝宝“小气”、“抠门”等等。如果总是说孩子小气,孩子就会真的“小气”了,孩子会把“小气”和自己的行为对应起来。因为家长说他“小气”,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2.不要惩罚宝宝
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经阶段,并且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更有帮助。当宝宝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妈妈加以惩罚或者强迫宝宝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宝宝对妈妈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她)因此变得慷慨。
3.不要硬性强迫宝宝
当宝宝不乐意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能抢过宝宝手里的东西,硬性塞给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造成可以抢别人东西的印象,而且会让宝宝厌恶分享行为。
提问:我家孩子两岁了,还不会“分享”
要求3岁前的儿童做出分享行为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刻意对3岁前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为时过早。
3岁前的孩子行为完全没有复杂的动机,他们会不会做出分享的行为,只有两种可能:1.孩子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不给你无所谓;2.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权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学会分享。研究证明,3岁前的儿童,思维发展要经历混沌一体到主客分离到自我中心的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儿童先独占后分享,先利己后利他。所以对于3岁前的儿童,不必刻意强迫他去分享,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愿意和他人分享。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分享并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一旦出现就会永远保持的行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研究发现,年龄大的儿童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孩子,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也较少。儿童在6岁前都是自私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瑞士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2岁儿童还不能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3岁儿童的利己趋向更明显。
“把玩具(零食)拿出来给弟弟(妹妹)玩”
“不要!那是我的!”
“你这个小孩怎么那么小气,拿出来一起玩(吃)嘛,快去,不去妈妈就不喜欢你喽!”
这样子的对话有没有很耳熟?是你这么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还是听到过这样的对话?
大人常常要求孩子分享,却没有注意到要轮流!孩子愿意放手我们就松了一口气,算是任务完成,这样的分享孩子根本不服气,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东西一去不回了,这对他们什么好处?愿意放手,只是因为要听妈妈的话,其实压根儿没有学会分享的意义,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得到分享的乐趣!几次下来,孩子甚至不希望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了!
教导孩子正确分享四步走:1.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持有物“物权”的安全感。
在儿童与别人分享前,必须先让儿童知道一个结果,即这个物品是“我的”,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过之后,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先向儿童讲明物品所有权,征求儿童的同意,然后引导儿童做出分享,千万不能强求或自己做主将物品送给别人。
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
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早教之父“斯波克”说,“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那种最深刻、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如果孩子们心里没有爱,那么教会他们分享和给予就很有限。”
3.正面教育为主,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言传身教,让宝宝看到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当宝宝做出分享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4.注意分享小技巧
在教会宝宝分享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多带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小朋友们“轮流玩儿”,外出的时候多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之间交换等等。
分享行为三不要:
1.不要给宝宝“贴标签”
当宝宝拒绝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宝宝“小气”、“抠门”等等。如果总是说孩子小气,孩子就会真的“小气”了,孩子会把“小气”和自己的行为对应起来。因为家长说他“小气”,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2.不要惩罚宝宝
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经阶段,并且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更有帮助。当宝宝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妈妈加以惩罚或者强迫宝宝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宝宝对妈妈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她)因此变得慷慨。
3.不要硬性强迫宝宝
当宝宝不乐意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能抢过宝宝手里的东西,硬性塞给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造成可以抢别人东西的印象,而且会让宝宝厌恶分享行为。
提问:我家孩子两岁了,还不会“分享”
要求3岁前的儿童做出分享行为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刻意对3岁前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为时过早。
3岁前的孩子行为完全没有复杂的动机,他们会不会做出分享的行为,只有两种可能:1.孩子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不给你无所谓;2.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权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学会分享。研究证明,3岁前的儿童,思维发展要经历混沌一体到主客分离到自我中心的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儿童先独占后分享,先利己后利他。所以对于3岁前的儿童,不必刻意强迫他去分享,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愿意和他人分享。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