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攻略
教学案例:在课堂上幼师如何做到公平地回应每一个幼儿?
时间:2016-10-20 09:20:00
点击率:1626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当幼儿的回答中游离教师预设的答案时,当幼儿的回答呈现多样化时,教师该如何回应?很多时候,一般教师会无意识地重复一遍,或者是简单地肯定,或者是消极回避、一笔带过。这样的回应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教育不公平,他们失去了充分表达的机会,失去了思维拓展的机会,或许还有更多。如何转变这种现象,使回应更有效、教学更高质、教育更公平成为我思考的方向。
一、 寻求“有深度”的回应
提问后,当教师判断孩子的回答有一点价值时,就会追问:“为什么?”好像这样一问,就表示教师已经关注过了,挖掘过了,回应就显得有深度了。但是,一旦追问后,幼儿的第二次回答并不正确或并不尽人意时,教师往往就会绕道而行,悄悄转移。看上去是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机会表达了,实际却并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案例一:
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进入第一环节“介绍书名”,为了引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作为过渡,教师在出示鼠小弟、大树后,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你们觉得鼠小弟能吃到苹果吗?”
《小乌龟开店》活动,进入第二环节,教师采用不同形式帮助幼儿理清主线,明白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出了适合的店。
猜到第三个袋鼠开书店时,教师用谜语让幼儿猜测谁开书店?幼儿甲马上反应过来:“书店是袋鼠开的。”幼儿乙没有特别注意倾听谜面,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书店是兔子开的。”师追问:“为什么?”幼儿乙解释:“袋鼠一直跳,会把书弄丢,小兔是偶尔跳。”师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继续问其他幼儿:“哦,你们觉得书店是谁开的呢?”幼儿丙:“书店是袋鼠开的。”师如释重负,马上肯定,活动继续顺利开展。
二、 从“有深度的回应”到“公平地回应每一个幼儿”
在参加“基于课堂教学公平视角,优化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的区级课题后,经过幼儿园一课三研活动后,对教师回应,对回应与课堂教学公平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也对两次活动中的回应进行了再思考和再调整:
(一)案例一的调整:肯定
当两个孩子理由都说得很充分时,师可以用肯定地语言鼓励他们:“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说明这个鼠小弟是很想吃苹果的,那么它到底吃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回应只是轻轻拨了一下,方向就又回到教师预想的提问那里了,同时也紧紧地扣题。
课堂再次呈现时,同样的两种意见,两位幼儿进入了争论状态。师试着用上面肯定的语言去鼓励和过渡,结果孩子们很快就跟着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第二环节。那两位幼儿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因为自己的回答都得到了肯定。他们不会再纠结这个问题,以最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下一个环节中去。
(二)案例二的调整:否定
当幼儿乙的回答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敢于否定,但这样的否定是巧妙的,是建立在尊重幼儿、不挫伤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和回应:“是因为会跳就可以开书店吗?”再进一步引导和讨论:“会跳的还有很多,松鼠?……可是,开书店的老板有什么?”这样通过讨论、比较,将幼儿乙的思路一点一点拉回来,一点一点重新走入主题。
课堂再次呈现,这次幼儿不再纠结在书店老板袋鼠身上,而是转到了气球老板河马。幼儿甲:“我觉得是老虎,老虎的力气大。”幼儿乙:“我觉得是狮子,狮子的力气更大。”幼儿丙:“不是,是河马,它有大嘴巴。”幼儿丁:“是长颈鹿。”……幼儿把答案都集中到力气大的动物。师套用上面的回应:“说得很对,这些动物的力气都是很大的,那么吹气球是用什么的?用一口气吹最大的气球,最有可能是谁呢?”孩子们马上换了思路,把视线移到河马嘴巴这个典型特征上来。
三、 两种回应的区别
回应这个话题始终都是教师关注的,在二期课改中更是被关注。到底怎样的回应是积极有效的,是能体现教育公平的,这样的回应又如何预设呢?对照实例和理解进行比较:
一、一般回应:
做法:
1、回避
2、模糊回答
3、流于形式地追问“为什么”
效果:
课堂比较平淡,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实际没有提升,幼儿获取新经验较少。
二、公平地回应:
做法:
1、带着赞扬的眼光去回应。只要孩子的回答合乎逻辑,与教师提出问题的维度有一个地方一致,教师就可以肯定和赞扬。
2、带着科学的态度去回应。如果孩子的回答是明显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敢于否定,在保护孩子积极性的同时巧妙地否定。
效果:
幼儿在课堂上心情愉悦,参与主动,与教师互动积极有效,活动质量高。
四、 对新做法的思考
在提升课堂有效性和教育公平性上,和谐的师幼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回应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实践和学习后,我有了这样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尊重幼儿,在倾听中发现问题
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幼儿,首先要真正尊重幼儿。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流于提问的形式,再精心设计的提问,也需要完美的回答和巧妙的回应来呼应。因此,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是十分重要的。在倾听中,我们会发现幼儿思考问题的轨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及回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是注意倾听不同幼儿回答的,所以最后才有再思考和再回应。
(二)肯定幼儿,在赞扬中解决问题
每个幼儿都喜欢被赞扬。不管是中外教师行为比较的研究,还是我们自己的实践研究,都表明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始终会保持愉悦的兴趣投入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去。因此,幼儿参与课堂的兴趣除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赞扬与肯定。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教师都巧妙地运用了赞扬和肯定:“你们说得很有道理。”“说得很对。”让幼儿觉得被认同,教师是与自己站在同样高度的,是平等的,幼儿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
每一次回应都是随机灵活的,每一次回应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基础上的教育机智,每一次回应都是教师不断实践后提炼,慢慢“磨”出来的。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实践,一定可以让每个幼儿获得不同的发展。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一、 寻求“有深度”的回应
提问后,当教师判断孩子的回答有一点价值时,就会追问:“为什么?”好像这样一问,就表示教师已经关注过了,挖掘过了,回应就显得有深度了。但是,一旦追问后,幼儿的第二次回答并不正确或并不尽人意时,教师往往就会绕道而行,悄悄转移。看上去是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机会表达了,实际却并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案例一:
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进入第一环节“介绍书名”,为了引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作为过渡,教师在出示鼠小弟、大树后,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你们觉得鼠小弟能吃到苹果吗?”
幼儿马上形成了两派:“能”,“不能”。师马上追问:“为什么?”幼儿甲说:“能。鼠小弟可以爬到树上去吃苹果。”幼儿乙反对:“不能,树太高了,鼠小弟爬不到那么高的。”双方都各持充分理由。师只好选择用过渡语带过:“你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还沉浸在争论的情景中,尤其是那两个争论过的孩子,嘴里依然嘟嘟囔囔着。
案例二:《小乌龟开店》活动,进入第二环节,教师采用不同形式帮助幼儿理清主线,明白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出了适合的店。
猜到第三个袋鼠开书店时,教师用谜语让幼儿猜测谁开书店?幼儿甲马上反应过来:“书店是袋鼠开的。”幼儿乙没有特别注意倾听谜面,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书店是兔子开的。”师追问:“为什么?”幼儿乙解释:“袋鼠一直跳,会把书弄丢,小兔是偶尔跳。”师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继续问其他幼儿:“哦,你们觉得书店是谁开的呢?”幼儿丙:“书店是袋鼠开的。”师如释重负,马上肯定,活动继续顺利开展。
二、 从“有深度的回应”到“公平地回应每一个幼儿”
在参加“基于课堂教学公平视角,优化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的区级课题后,经过幼儿园一课三研活动后,对教师回应,对回应与课堂教学公平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也对两次活动中的回应进行了再思考和再调整:
(一)案例一的调整:肯定
当两个孩子理由都说得很充分时,师可以用肯定地语言鼓励他们:“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说明这个鼠小弟是很想吃苹果的,那么它到底吃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回应只是轻轻拨了一下,方向就又回到教师预想的提问那里了,同时也紧紧地扣题。
课堂再次呈现时,同样的两种意见,两位幼儿进入了争论状态。师试着用上面肯定的语言去鼓励和过渡,结果孩子们很快就跟着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第二环节。那两位幼儿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因为自己的回答都得到了肯定。他们不会再纠结这个问题,以最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下一个环节中去。
(二)案例二的调整:否定
当幼儿乙的回答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敢于否定,但这样的否定是巧妙的,是建立在尊重幼儿、不挫伤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和回应:“是因为会跳就可以开书店吗?”再进一步引导和讨论:“会跳的还有很多,松鼠?……可是,开书店的老板有什么?”这样通过讨论、比较,将幼儿乙的思路一点一点拉回来,一点一点重新走入主题。
课堂再次呈现,这次幼儿不再纠结在书店老板袋鼠身上,而是转到了气球老板河马。幼儿甲:“我觉得是老虎,老虎的力气大。”幼儿乙:“我觉得是狮子,狮子的力气更大。”幼儿丙:“不是,是河马,它有大嘴巴。”幼儿丁:“是长颈鹿。”……幼儿把答案都集中到力气大的动物。师套用上面的回应:“说得很对,这些动物的力气都是很大的,那么吹气球是用什么的?用一口气吹最大的气球,最有可能是谁呢?”孩子们马上换了思路,把视线移到河马嘴巴这个典型特征上来。
三、 两种回应的区别
回应这个话题始终都是教师关注的,在二期课改中更是被关注。到底怎样的回应是积极有效的,是能体现教育公平的,这样的回应又如何预设呢?对照实例和理解进行比较:
一、一般回应:
做法:
1、回避
2、模糊回答
3、流于形式地追问“为什么”
效果:
课堂比较平淡,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实际没有提升,幼儿获取新经验较少。
二、公平地回应:
做法:
1、带着赞扬的眼光去回应。只要孩子的回答合乎逻辑,与教师提出问题的维度有一个地方一致,教师就可以肯定和赞扬。
2、带着科学的态度去回应。如果孩子的回答是明显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敢于否定,在保护孩子积极性的同时巧妙地否定。
效果:
幼儿在课堂上心情愉悦,参与主动,与教师互动积极有效,活动质量高。
四、 对新做法的思考
在提升课堂有效性和教育公平性上,和谐的师幼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回应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实践和学习后,我有了这样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尊重幼儿,在倾听中发现问题
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幼儿,首先要真正尊重幼儿。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流于提问的形式,再精心设计的提问,也需要完美的回答和巧妙的回应来呼应。因此,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是十分重要的。在倾听中,我们会发现幼儿思考问题的轨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及回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是注意倾听不同幼儿回答的,所以最后才有再思考和再回应。
(二)肯定幼儿,在赞扬中解决问题
每个幼儿都喜欢被赞扬。不管是中外教师行为比较的研究,还是我们自己的实践研究,都表明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始终会保持愉悦的兴趣投入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去。因此,幼儿参与课堂的兴趣除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赞扬与肯定。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教师都巧妙地运用了赞扬和肯定:“你们说得很有道理。”“说得很对。”让幼儿觉得被认同,教师是与自己站在同样高度的,是平等的,幼儿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
每一次回应都是随机灵活的,每一次回应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基础上的教育机智,每一次回应都是教师不断实践后提炼,慢慢“磨”出来的。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实践,一定可以让每个幼儿获得不同的发展。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