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幼儿教育:别再对孩子说:这个送我好不好?
时间:2016-10-08 09:25:00
点击率:946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这个东西很好玩,送给我可以吗?这个糖能给我吃吗?…”很多大人会这样逗孩子,其实并不是真要孩子的东西,不过是开玩笑而已。也有妈妈说这其实是在测试孩子的分享意识,但如此强迫真的好吗?分享应是愉悦的享受而非残忍的剥夺。
别把你的“无聊问话”分享测试
过年期间,我带着女儿回娘家玩耍。女儿知道我们的约定是过年过节才可以吃糖,因此当她看到外婆家有一袋综合糖果,喜孜孜地在袋子里翻找喜欢的糖果打算开吃(限量三个)。
刚睡醒的小妹从房间里走出来,看见女儿一脸期待地正打开糖果包装袋,便蹲下来貌似认真地问她:“这个给小阿姨吃好不好?”。女儿有点愣了,但还是一口把糖果吃下,小妹看了也没说什么,话题就岔开了。
午饭过后,我们一起到附近的庙里点平安灯。等待的时候,女儿从口袋里拿出仅此一个的金币巧克力要我帮她拨开。在旁边闲着没事的小妹,看到女儿正要吃巧克力,又靠过来貌似认真地问:“这个分小阿姨吃好不好?”,女儿这次依旧没回话,默默地把整片巧克力吃掉。
过了一会儿,有隔壁老人来发红包,女儿拿到了一个。刚刚不知跑哪去的小妹,回来看到女儿手上的红包,又问她:“哇!你怎么有这么漂亮的红包啊?给小阿姨好不好?”。
这类“送我好不好?”游戏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长辈们尤其喜欢这样逗弄小孩。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是女儿刚从外面回来,手上拿了一个很喜欢的玩具,当她进门看到楼下的警卫伯伯,很高兴地想要献宝时,伯伯说:“哇!好漂亮的玩具,送我好不好?”,女儿的表情马上从欣喜转为恐惧,飞也似地逃离现场。
从那次开始,她只要看到楼下伯伯,就会立刻把玩具藏在身后,想尽办法不让他看见,再尽快躲进电梯。
还有一次亲戚聚会,姑姑看到女儿带去的玩偶,也逗弄她说:“唉呦,这只长颈鹿好漂亮喔!送给姑妈好不好?”,女儿听了赶忙把长颈鹿拿回来紧紧抱在手上,深怕玩偶真的被拿走了。
如果要从女儿的上述反应来评断她是不是懂分享,我可以说她是绝对不懂分享的。情境下的她很小气、占有欲很强,连一丁点都不愿意给别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状况,身为母亲的我一点都不会不好意思,我反而觉得,大人们为什么这么无聊,要用这种方法来玩弄孩子?
你是“明知故问”还是“企图强迫”?
我理解“送我好不好?”游戏的背后并无恶意,玩游戏的大人们只是逗孩子玩,或者只是想“测试孩子懂不懂分享”。然而,许多未经深入思考的言语或行为其实反映出许多问题。
首先,大人会这样逗孩子玩,是明知孩子一定不愿把心爱物送人,才故意这样问。
当孩子着急甚至哭了起来,大人心里会有莫名的成就感,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惊慌失措,被逗得乐不可支。更狠的状况是,当孩子保护心爱物而不愿照做时,大人还丢一句:“你怎么这么小气?!”,加深孩子自尊的受创感。
或许我们从小就被大人如此对待,因此当自己成为长辈后也下意识地如此对待小孩,然而想想小时候,谁喜欢这样被捉弄?即便是成人,谁喜欢有事没事被闲来无事的人问:“你这个好漂亮,送我好不好?”?
如果你不会这样对一个成人说,就请不要这样对孩子说。
其次,认为问“送我好不好?”可以“测试孩子懂不懂分享”,就更加诡异了。
动物的天性都是竞争的,动物星球频道可以看到手足间为争夺资源不惜互相残杀,人类这种动物也一样,目的是为了生存。除非分享能带来其他实质目的或更高层次的快乐,否则我们很难期待一个人主动分享。
分享的另一面是剥夺,当我们把一个东西分享出去,等于是放弃自己的所有权(无论永久或暂时),它需要很复杂的心理运作机制,才能坦然接受失去所有物的感觉,并领悟分享的真谛、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满足。
如果测试一个幼儿懂不懂分享,答案一定是不懂分享的(除非孩子根本不在乎那样物品)。况且,幼儿还在建立自己的所有权概念,大人如果在这种时候不停地用“送我好不好”企图制造所有权的被剥夺感来强迫他分享,孩子只会更抗拒分享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玩笑,那也别强加给孩子!
“送我好不好?”游戏让孩子陷入两难与困惑之中。我发现喜欢这样逗弄小孩的大人,都是喜欢这个孩子的。
孩子其实也清楚大人对她的喜爱,只是面对这样的玩笑,她们陷入到底要维护心爱物品或是社交关系的天人交战中,连大人都不喜欢面对这种状况了,凭什么期待孩子比大人更懂得处理?
同理一下,如果某天我们带了好不容易排队买到的 iPhone(而且还是限量颜色),好朋友看到了,问:“哇!好漂亮喔!这个送我好不好?”,我们做何感想?
对孩子来说,她心爱的玩具就是我们的 iPhone ,她准备要吃的糖果就是我们排队三小时才买到的限量马卡龙(每人限购三个),我们会那么乐意与别人“分享”吗?
最令人不解的是,大人的“送我好不好?”根本不是认真的。当孩子心里挣扎一阵,最后决定把手上的玩具或糖果送给问话的大人,大人却摇摇手说:“不用啦不用啦,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孩子会不会有被玩弄的感觉?或者大人可能收下孩子的分享,却随手一丢,显然不是真的渴求,孩子会不会感觉被糟蹋了?
这就好像交往中的男女,为了确认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开出一个愿望清单,当我们竭尽所能地实现对方的愿望,以为对方会因此感动落泪时,对方却云淡风轻不当一回事地说:“不需要啦,我只是开玩笑的!”,或者根本不珍惜我们的努力付出时,我们会做何感想?
这跟分享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拿孩子开玩笑,而且是很残忍的那种。
强迫分享,只会越来越糟!
身边有一个二岁的孩子占有欲很强,什么东西都是他的,连跟朋友的小孩玩他也什么都不给别人碰,如果一有人要过来拿,他就会推人或打人,但是如果碰到比他大的孩子,他又会缩在一旁不敢吭声。她妈妈就此问题咨询了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系博士,得到了下面的答案↓↓
要求四岁以下的孩子分享玩具还有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本来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孩子的发展其实是从自己被满足拥有之后,才从因为自己获得满足拥有,也可以跟别人分享,所以孩子学会分享的发展历程,是从“己”到“推己及人”到“他人”的过程。
玩具先分类
建议这位妈妈,假如要邀请朋友到你们家玩的话,不妨先从家里的玩具分类整理上着手,比如说孩子有很多种扮家家酒、炒菜的玩具,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它分成好几篮,一篮专门是食物的,一篮专门是炒锅、铲子之类的,把它分为好几篮。
引导分享三步骤:告知、预习、确认
举例来说,JOE是两岁的孩子,朋友来家里来之前可以先跟他说:有朋友要来我们家玩!让他有心理准备。在朋友来访之前,可以先让他练习跟你分享玩具,藉此了解哪些东西他可以让他朋友玩,哪些东西不能分享。
先有这样的预习准备后,等朋友来家里的时候,大人陪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一直讲说:“你要让他啊!你要让他啊!你那么小气!”因为大人越是这样说,孩子会更加觉得没有安全感,他就会越不想要分享,比较适当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说:“哇~你有这个,他有这个,我们一起玩,很好玩。”
用数数引导孩子学习轮流
当有个东西两个孩子都想要的话,不妨说,那你们谁先拿,拿了之后我数到10或20,就换另外一个玩咯!而当你数到20,就跟先拿玩具的孩子说:“谢谢你!让另外一个小朋友玩一下咯!”所以等他给另外一个小朋友之后,跟他说:“那你玩完要给另外一个小朋友喔!”
口头的赞美鼓励能强化好行为
用这种轮流的方式,大人要去鼓励轮流的人,要去赞美他大方,而拿到那样东西的人,要让他去跟对方表示谢谢你跟我分享。所以用这个轮流的方式,来来回回,而且大人的言语去加以说明这样的行为,还有行为之后所带来快乐的情绪,慢慢之后等孩子越来越大,当他觉得自己被满足之后,就会慢慢学会如何真诚地分享。
PS:在学习分享的过程里面,最忌讳爸爸妈妈常常动不动就说:“你大的应该让小的。”或者“你那么小气,为什么不让别人玩。”因为你越这么说,孩子对东西的占有欲就会越强。
分享应是愉悦的享受,而非残忍剥夺
心思敏感的女儿,不知道是不是这阵子常常被这样玩弄,导致原本很爱现宝的她,变得占有欲很强。上幼儿园时,她不愿意穿喜欢的鞋子、不愿意背喜欢的包包、不愿意带喜欢的玩具、不愿意用喜欢的擦手巾。
她说她担心有人会抢走她的东西,她要把喜欢的东西全都留在家里。她有点被害妄想了,在群体内恐惧着被强迫分享,她无法安然享受自己的心爱物品,而是时时刻刻担心受怕。
以前我曾经因为女儿不愿分享而感觉对人失礼,但现在我觉得分享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我们必须先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尊重孩子的情绪感受,才能引领他们领略分享的真正奥义,那就是“希望对方也跟我同样快乐”的单纯心意。
其实,孩子最懂“分享”精髓
孩子其实很懂“分享”。她们会用小手认真地画一幅可爱缤纷的画作,送给她最爱的人;她们会在尝到好吃食物时,用汤匙挖一小口要你吃吃看;当她们去了好玩的地方,会嚷嚷着下次也要带把拔马麻外婆来;当她看到妈妈成功做出杯子蛋糕时,会开心地喊这样以后我们就可以做给学校小朋友吃了!
然而当她们满心欢喜的这样做时,我们又是如何回应她们的分享呢?孩子其实很愿意分享,只是我们得让她决定分享什么及如何分享。当她分享时,我们要诚心地感谢、双手接下,并好好珍惜它。
而要教孩子分享,大人请先分享给孩子看:吃到好吃的东西,分孩子吃一口;看到好玩的书,邀孩子一起看;去过有趣的地方,带孩子一起参观;孩子生日的时候,亲手画张卡片给她。这些都胜过言语,也是让孩子懂分享的最好方法。
珍视孩子的心意,与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的事物,无论是美味食物、一张童画、一首歌、一本书,都能引领孩子体会分享的愉悦,那是强迫不来的感受,更无法透过玩笑或贬抑来达成。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别把你的“无聊问话”分享测试
过年期间,我带着女儿回娘家玩耍。女儿知道我们的约定是过年过节才可以吃糖,因此当她看到外婆家有一袋综合糖果,喜孜孜地在袋子里翻找喜欢的糖果打算开吃(限量三个)。
刚睡醒的小妹从房间里走出来,看见女儿一脸期待地正打开糖果包装袋,便蹲下来貌似认真地问她:“这个给小阿姨吃好不好?”。女儿有点愣了,但还是一口把糖果吃下,小妹看了也没说什么,话题就岔开了。
午饭过后,我们一起到附近的庙里点平安灯。等待的时候,女儿从口袋里拿出仅此一个的金币巧克力要我帮她拨开。在旁边闲着没事的小妹,看到女儿正要吃巧克力,又靠过来貌似认真地问:“这个分小阿姨吃好不好?”,女儿这次依旧没回话,默默地把整片巧克力吃掉。
过了一会儿,有隔壁老人来发红包,女儿拿到了一个。刚刚不知跑哪去的小妹,回来看到女儿手上的红包,又问她:“哇!你怎么有这么漂亮的红包啊?给小阿姨好不好?”。
短短几小时内连续听到小妹的“分享问话”,我实在按耐不住了,口气有点冲的说:“你干嘛一直这样问啊?你又不是真的要!”,小妹反回答我说:“我是在测试她懂不懂得分享啊!”
大人为什么总这么无聊地玩弄孩子?这类“送我好不好?”游戏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长辈们尤其喜欢这样逗弄小孩。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是女儿刚从外面回来,手上拿了一个很喜欢的玩具,当她进门看到楼下的警卫伯伯,很高兴地想要献宝时,伯伯说:“哇!好漂亮的玩具,送我好不好?”,女儿的表情马上从欣喜转为恐惧,飞也似地逃离现场。
从那次开始,她只要看到楼下伯伯,就会立刻把玩具藏在身后,想尽办法不让他看见,再尽快躲进电梯。
还有一次亲戚聚会,姑姑看到女儿带去的玩偶,也逗弄她说:“唉呦,这只长颈鹿好漂亮喔!送给姑妈好不好?”,女儿听了赶忙把长颈鹿拿回来紧紧抱在手上,深怕玩偶真的被拿走了。
如果要从女儿的上述反应来评断她是不是懂分享,我可以说她是绝对不懂分享的。情境下的她很小气、占有欲很强,连一丁点都不愿意给别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状况,身为母亲的我一点都不会不好意思,我反而觉得,大人们为什么这么无聊,要用这种方法来玩弄孩子?
你是“明知故问”还是“企图强迫”?
我理解“送我好不好?”游戏的背后并无恶意,玩游戏的大人们只是逗孩子玩,或者只是想“测试孩子懂不懂分享”。然而,许多未经深入思考的言语或行为其实反映出许多问题。
首先,大人会这样逗孩子玩,是明知孩子一定不愿把心爱物送人,才故意这样问。
当孩子着急甚至哭了起来,大人心里会有莫名的成就感,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惊慌失措,被逗得乐不可支。更狠的状况是,当孩子保护心爱物而不愿照做时,大人还丢一句:“你怎么这么小气?!”,加深孩子自尊的受创感。
或许我们从小就被大人如此对待,因此当自己成为长辈后也下意识地如此对待小孩,然而想想小时候,谁喜欢这样被捉弄?即便是成人,谁喜欢有事没事被闲来无事的人问:“你这个好漂亮,送我好不好?”?
如果你不会这样对一个成人说,就请不要这样对孩子说。
其次,认为问“送我好不好?”可以“测试孩子懂不懂分享”,就更加诡异了。
动物的天性都是竞争的,动物星球频道可以看到手足间为争夺资源不惜互相残杀,人类这种动物也一样,目的是为了生存。除非分享能带来其他实质目的或更高层次的快乐,否则我们很难期待一个人主动分享。
分享的另一面是剥夺,当我们把一个东西分享出去,等于是放弃自己的所有权(无论永久或暂时),它需要很复杂的心理运作机制,才能坦然接受失去所有物的感觉,并领悟分享的真谛、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满足。
如果测试一个幼儿懂不懂分享,答案一定是不懂分享的(除非孩子根本不在乎那样物品)。况且,幼儿还在建立自己的所有权概念,大人如果在这种时候不停地用“送我好不好”企图制造所有权的被剥夺感来强迫他分享,孩子只会更抗拒分享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玩笑,那也别强加给孩子!
“送我好不好?”游戏让孩子陷入两难与困惑之中。我发现喜欢这样逗弄小孩的大人,都是喜欢这个孩子的。
孩子其实也清楚大人对她的喜爱,只是面对这样的玩笑,她们陷入到底要维护心爱物品或是社交关系的天人交战中,连大人都不喜欢面对这种状况了,凭什么期待孩子比大人更懂得处理?
同理一下,如果某天我们带了好不容易排队买到的 iPhone(而且还是限量颜色),好朋友看到了,问:“哇!好漂亮喔!这个送我好不好?”,我们做何感想?
对孩子来说,她心爱的玩具就是我们的 iPhone ,她准备要吃的糖果就是我们排队三小时才买到的限量马卡龙(每人限购三个),我们会那么乐意与别人“分享”吗?
最令人不解的是,大人的“送我好不好?”根本不是认真的。当孩子心里挣扎一阵,最后决定把手上的玩具或糖果送给问话的大人,大人却摇摇手说:“不用啦不用啦,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孩子会不会有被玩弄的感觉?或者大人可能收下孩子的分享,却随手一丢,显然不是真的渴求,孩子会不会感觉被糟蹋了?
这就好像交往中的男女,为了确认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开出一个愿望清单,当我们竭尽所能地实现对方的愿望,以为对方会因此感动落泪时,对方却云淡风轻不当一回事地说:“不需要啦,我只是开玩笑的!”,或者根本不珍惜我们的努力付出时,我们会做何感想?
这跟分享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拿孩子开玩笑,而且是很残忍的那种。
强迫分享,只会越来越糟!
身边有一个二岁的孩子占有欲很强,什么东西都是他的,连跟朋友的小孩玩他也什么都不给别人碰,如果一有人要过来拿,他就会推人或打人,但是如果碰到比他大的孩子,他又会缩在一旁不敢吭声。她妈妈就此问题咨询了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系博士,得到了下面的答案↓↓
要求四岁以下的孩子分享玩具还有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本来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孩子的发展其实是从自己被满足拥有之后,才从因为自己获得满足拥有,也可以跟别人分享,所以孩子学会分享的发展历程,是从“己”到“推己及人”到“他人”的过程。
玩具先分类
建议这位妈妈,假如要邀请朋友到你们家玩的话,不妨先从家里的玩具分类整理上着手,比如说孩子有很多种扮家家酒、炒菜的玩具,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它分成好几篮,一篮专门是食物的,一篮专门是炒锅、铲子之类的,把它分为好几篮。
引导分享三步骤:告知、预习、确认
举例来说,JOE是两岁的孩子,朋友来家里来之前可以先跟他说:有朋友要来我们家玩!让他有心理准备。在朋友来访之前,可以先让他练习跟你分享玩具,藉此了解哪些东西他可以让他朋友玩,哪些东西不能分享。
先有这样的预习准备后,等朋友来家里的时候,大人陪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一直讲说:“你要让他啊!你要让他啊!你那么小气!”因为大人越是这样说,孩子会更加觉得没有安全感,他就会越不想要分享,比较适当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说:“哇~你有这个,他有这个,我们一起玩,很好玩。”
用数数引导孩子学习轮流
当有个东西两个孩子都想要的话,不妨说,那你们谁先拿,拿了之后我数到10或20,就换另外一个玩咯!而当你数到20,就跟先拿玩具的孩子说:“谢谢你!让另外一个小朋友玩一下咯!”所以等他给另外一个小朋友之后,跟他说:“那你玩完要给另外一个小朋友喔!”
口头的赞美鼓励能强化好行为
用这种轮流的方式,大人要去鼓励轮流的人,要去赞美他大方,而拿到那样东西的人,要让他去跟对方表示谢谢你跟我分享。所以用这个轮流的方式,来来回回,而且大人的言语去加以说明这样的行为,还有行为之后所带来快乐的情绪,慢慢之后等孩子越来越大,当他觉得自己被满足之后,就会慢慢学会如何真诚地分享。
PS:在学习分享的过程里面,最忌讳爸爸妈妈常常动不动就说:“你大的应该让小的。”或者“你那么小气,为什么不让别人玩。”因为你越这么说,孩子对东西的占有欲就会越强。
分享应是愉悦的享受,而非残忍剥夺
心思敏感的女儿,不知道是不是这阵子常常被这样玩弄,导致原本很爱现宝的她,变得占有欲很强。上幼儿园时,她不愿意穿喜欢的鞋子、不愿意背喜欢的包包、不愿意带喜欢的玩具、不愿意用喜欢的擦手巾。
她说她担心有人会抢走她的东西,她要把喜欢的东西全都留在家里。她有点被害妄想了,在群体内恐惧着被强迫分享,她无法安然享受自己的心爱物品,而是时时刻刻担心受怕。
以前我曾经因为女儿不愿分享而感觉对人失礼,但现在我觉得分享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我们必须先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尊重孩子的情绪感受,才能引领他们领略分享的真正奥义,那就是“希望对方也跟我同样快乐”的单纯心意。
其实,孩子最懂“分享”精髓
孩子其实很懂“分享”。她们会用小手认真地画一幅可爱缤纷的画作,送给她最爱的人;她们会在尝到好吃食物时,用汤匙挖一小口要你吃吃看;当她们去了好玩的地方,会嚷嚷着下次也要带把拔马麻外婆来;当她看到妈妈成功做出杯子蛋糕时,会开心地喊这样以后我们就可以做给学校小朋友吃了!
然而当她们满心欢喜的这样做时,我们又是如何回应她们的分享呢?孩子其实很愿意分享,只是我们得让她决定分享什么及如何分享。当她分享时,我们要诚心地感谢、双手接下,并好好珍惜它。
而要教孩子分享,大人请先分享给孩子看:吃到好吃的东西,分孩子吃一口;看到好玩的书,邀孩子一起看;去过有趣的地方,带孩子一起参观;孩子生日的时候,亲手画张卡片给她。这些都胜过言语,也是让孩子懂分享的最好方法。
珍视孩子的心意,与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的事物,无论是美味食物、一张童画、一首歌、一本书,都能引领孩子体会分享的愉悦,那是强迫不来的感受,更无法透过玩笑或贬抑来达成。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