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
必看:幼儿园游戏安全六防护,你一定要知道
时间:2016-10-08 09:19:00
点击率:1119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游戏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游戏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可是在孩子们的嬉戏中却潜藏着种种危机,会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伤害。那么,哪些意外伤害潜藏在孩子身边?
一、扭伤
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你推我搡是孩子们嬉戏中经常见到的情景,在追逐、蹦跳的过程中,不小心就会扭伤。
脚踝关节的扭伤是最为常见的。脚踝扭伤,轻的孩子只会感到局部轻微疼痛,重的孩子整个足面瘀青、肿胀,甚至寸步难行。对于这种伤害,许多人常不以为然,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孩子在嬉戏中发生扭伤,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旧疾未愈,新伤复发,而成为习惯性扭伤,从而影响孩子的运动机能与日常生活。
切记不要给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推拿和按摩。因为在急性期,推拿和按摩反而会加重出血。扭伤初期,不需内服药,不宜外敷活血的药物,以免血流加速,肿胀加重。脚踝扭伤的治疗,不仅要解决疼痛,更要找出引起伤害的原因及预防再发的措施。
二、追逐嬉戏中造成的骨折
孩子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欢打打闹闹,但因为幼儿自身身体稳定性、平衡性差,很容易摔跤,而摔跤时因为不懂得采取一定的保护动作或姿势,所以更容易出现骨折。
幼儿并不是大人的缩小体,他们的骨骼强度远远低于成人,所以外伤后极易发生骨折,而一旦发生骨折,其出现的症状、处理方式和成人都有所不同。
对策:对于这一伤害的预防,好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为了防止伤害而不让孩子去游戏。所以应对这一伤害,更多的似乎是安全的教育,但对于低龄的孩子,这种教育也并不得力。家长和老师了解骨折发生后的正确判断与处理常识,是减轻孩子受伤害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孩子在骨折后,往往会有剧烈的疼痛,家长或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此类异常表现,应给于足够的关注。
当意外事故发生后,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保持镇静,对伴有出血创口的孩子,要用干净毛巾或手帕进行包扎;若出血不止,可在肢体根部紧急绑扎止血,但需记住每隔1小时要将绷带完全放松3~5分钟,然后重新绑扎,不然产生肢体坏死的危险。
接着应对骨折的肢体进行妥善固定,它不仅能避免因搬运移动所造成的软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还能减轻疼痛,方便运送,开放性骨折要先用消毒纱布包扎患处,再用夹板固定,无夹板的可用木棍,树枝,竹竿等代替。包扎时,要在夹板上垫以衣服或布等软物,以防皮肤受损。包扎时要把伤肢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先绑骨折上端,后绑下端。动作要轻,受伤部位不要绑得太紧。做完以上救治后,迅速将孩子转运,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到医院急救。
三、脱臼
脱臼在孩子的游戏中也是常见的。如游戏拉大锯扯大据,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中往往会忘情地牵拉对方,如用力过猛,很容易导致脱臼,再比如家长在游戏中带孩子做提拉动作,因为用力过猛,脱臼就会在不经意中发生。另外,家长领着孩子玩时帮助小儿跨台阶、上楼梯或为避免小儿摔倒,有时会突然用力牵拉小儿的前臂,均可引起肘关节脱臼。这种现象最多见于2~3岁的小儿,女孩更易发生。
对策:当孩子在游戏中有牵拉动作,突然喊疼痛,拒绝别人移动他的肘部,不肯用患侧手拿取物品或上举活动,试着前后旋转肘部时因疼痛而啼哭;肘关节常表现轻度弯曲,手心向下旋垂于胸前,要想到有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可能,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脱臼后,需及时给孩子进行复位。用手法即可简单、迅速地复位。
复位后疼痛立即消失,患肢不再拒动,肘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但有些经常发生脱臼的小儿,手法复位后最好用三角毛巾或绷带将患肢固定在胸前7~10天,同时避免再牵拉,以免造成习惯性脱臼。幼儿脱臼虽经复位但很容易复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8岁以后,幼儿发生脱臼的几率才会大大降低。
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帮孩子穿衣服,还是同孩子做游戏,家长都应尽可能注意避免猛力提拉孩子的胳膊,即使要拉,也应选择上臂部位;而老师则应告知孩子们游戏中的安全事项。
四、勒伤
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发现身边的大人佩带各种饰物时,孩子很可能有意模仿,在自己身上佩带挂坠、项链等物件。在游戏中,孩子因好奇拉扯对方脖子或手上的物件,这是非常危险的。手上勒伤还不至于危及生命,而脖子上项链、或其他挂件一经牵拉很容易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
对策:家长尽可能不要给孩子在脖子上佩戴饰品或钥匙,避免这些潜在的危险发生。
五、戳伤
孩子们不乏有各种尖利的玩具,一旦疯玩开,很难保证这些玩具不会伤及自己或别人。
这种伤害是大人们非常熟悉的,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见到诸如此类的报道。但正是由于太熟悉了,反倒使大人们放松了警惕,这种伤害小则伤及皮肉,大则伤及五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家长和老师更应该避免这类惨剧的发生。
对策:其实,这类伤害只要稍加留心,是很容易避免的。家长平时最好不要购买有尖锐棱角的玩具;游戏中则尽量避免使用危险系数高的玩具,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如果就地取材,使用树枝等做玩具时,大人须提高警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亲自去尝试、体会一切,如果因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剥夺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自然得不偿失。这是,家长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既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又不能伤及孩子的安全,所以不妨在玩具的选择与使用上下点功夫,比如在孩子的刀枪前面用布或其他东西包裹上,这样孩子能玩,家长又不必担心安全,可谓两全其美。
六、擦伤与划伤
这些多是嬉戏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其注意事项与处理方法同上面有相似之处,但同样应引起家长与老师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的安全教育中,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意外伤害的危险的真正含义,即危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没有亲身体验,根本不会理解到真正的危险,所以不妨有针对性地为他设计一些场景,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勒伤,让他在电视电影中亲眼看见一个有生命的动物是怎样失去生命的,也许这样比那些空口的说教更能让他有所悟。
避免意外伤害,是为了让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少受些不必要的痛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孩子不与外界接触,不能尽情地玩耍。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伤害,而去剥夺孩子嬉戏的权利,那么这种强制性的要求,反倒有些因噎废食了。我们既要尽可能地使孩子少受伤害,也要让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让他们快乐成长。我们不妨在孩子游戏的环境上作些精心安排,例如城市中有条件的家庭或幼教机构,不妨多带孩子去草坪或塑胶场上游戏;在游戏前或游戏过程中,为孩子实施安全教育,认识身边的各种危险,并教会他们一定的安全自救技巧与方法,这对预防伤害的发生是很有效的。
嬉戏是孩子童年中非常美好、值得回忆的事,不要让意外伤害成为孩子一生中痛苦的记忆,我们须多用些心思,给孩子一个安全、幸福的童年!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扭伤
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你推我搡是孩子们嬉戏中经常见到的情景,在追逐、蹦跳的过程中,不小心就会扭伤。
脚踝关节的扭伤是最为常见的。脚踝扭伤,轻的孩子只会感到局部轻微疼痛,重的孩子整个足面瘀青、肿胀,甚至寸步难行。对于这种伤害,许多人常不以为然,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孩子在嬉戏中发生扭伤,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旧疾未愈,新伤复发,而成为习惯性扭伤,从而影响孩子的运动机能与日常生活。
对策:因为扭伤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痛,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喊“疼”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扭伤时,应先观察扭伤的程度,看看是否有肿胀或是淤血。如果脚扭伤后能持重站立,勉强走路,说明扭伤为轻度,可自己处置;如果足踝活动时有剧痛,不能持重站立或挪步,并逐渐肿起来,用手按骨头也伴有疼痛感,说明可能伤及骨头,应立即去医院拍片诊治。
注意:扭伤后应立即休息,停止运动。护理的第一步是告诉孩子不要再转动已受伤的关节,其次是冷敷。在受伤的地方,每敷十五分钟,休息五分钟,这样的动作可以重复一小时左右。休息时,尽可能把脚抬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踝部肿胀。切记不要给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推拿和按摩。因为在急性期,推拿和按摩反而会加重出血。扭伤初期,不需内服药,不宜外敷活血的药物,以免血流加速,肿胀加重。脚踝扭伤的治疗,不仅要解决疼痛,更要找出引起伤害的原因及预防再发的措施。
二、追逐嬉戏中造成的骨折
孩子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欢打打闹闹,但因为幼儿自身身体稳定性、平衡性差,很容易摔跤,而摔跤时因为不懂得采取一定的保护动作或姿势,所以更容易出现骨折。
幼儿并不是大人的缩小体,他们的骨骼强度远远低于成人,所以外伤后极易发生骨折,而一旦发生骨折,其出现的症状、处理方式和成人都有所不同。
对策:对于这一伤害的预防,好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为了防止伤害而不让孩子去游戏。所以应对这一伤害,更多的似乎是安全的教育,但对于低龄的孩子,这种教育也并不得力。家长和老师了解骨折发生后的正确判断与处理常识,是减轻孩子受伤害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孩子在骨折后,往往会有剧烈的疼痛,家长或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此类异常表现,应给于足够的关注。
当意外事故发生后,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保持镇静,对伴有出血创口的孩子,要用干净毛巾或手帕进行包扎;若出血不止,可在肢体根部紧急绑扎止血,但需记住每隔1小时要将绷带完全放松3~5分钟,然后重新绑扎,不然产生肢体坏死的危险。
接着应对骨折的肢体进行妥善固定,它不仅能避免因搬运移动所造成的软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还能减轻疼痛,方便运送,开放性骨折要先用消毒纱布包扎患处,再用夹板固定,无夹板的可用木棍,树枝,竹竿等代替。包扎时,要在夹板上垫以衣服或布等软物,以防皮肤受损。包扎时要把伤肢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先绑骨折上端,后绑下端。动作要轻,受伤部位不要绑得太紧。做完以上救治后,迅速将孩子转运,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到医院急救。
三、脱臼
脱臼在孩子的游戏中也是常见的。如游戏拉大锯扯大据,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中往往会忘情地牵拉对方,如用力过猛,很容易导致脱臼,再比如家长在游戏中带孩子做提拉动作,因为用力过猛,脱臼就会在不经意中发生。另外,家长领着孩子玩时帮助小儿跨台阶、上楼梯或为避免小儿摔倒,有时会突然用力牵拉小儿的前臂,均可引起肘关节脱臼。这种现象最多见于2~3岁的小儿,女孩更易发生。
对策:当孩子在游戏中有牵拉动作,突然喊疼痛,拒绝别人移动他的肘部,不肯用患侧手拿取物品或上举活动,试着前后旋转肘部时因疼痛而啼哭;肘关节常表现轻度弯曲,手心向下旋垂于胸前,要想到有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可能,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脱臼后,需及时给孩子进行复位。用手法即可简单、迅速地复位。
复位后疼痛立即消失,患肢不再拒动,肘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但有些经常发生脱臼的小儿,手法复位后最好用三角毛巾或绷带将患肢固定在胸前7~10天,同时避免再牵拉,以免造成习惯性脱臼。幼儿脱臼虽经复位但很容易复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8岁以后,幼儿发生脱臼的几率才会大大降低。
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帮孩子穿衣服,还是同孩子做游戏,家长都应尽可能注意避免猛力提拉孩子的胳膊,即使要拉,也应选择上臂部位;而老师则应告知孩子们游戏中的安全事项。
四、勒伤
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发现身边的大人佩带各种饰物时,孩子很可能有意模仿,在自己身上佩带挂坠、项链等物件。在游戏中,孩子因好奇拉扯对方脖子或手上的物件,这是非常危险的。手上勒伤还不至于危及生命,而脖子上项链、或其他挂件一经牵拉很容易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
对策:家长尽可能不要给孩子在脖子上佩戴饰品或钥匙,避免这些潜在的危险发生。
五、戳伤
孩子们不乏有各种尖利的玩具,一旦疯玩开,很难保证这些玩具不会伤及自己或别人。
这种伤害是大人们非常熟悉的,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见到诸如此类的报道。但正是由于太熟悉了,反倒使大人们放松了警惕,这种伤害小则伤及皮肉,大则伤及五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家长和老师更应该避免这类惨剧的发生。
对策:其实,这类伤害只要稍加留心,是很容易避免的。家长平时最好不要购买有尖锐棱角的玩具;游戏中则尽量避免使用危险系数高的玩具,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如果就地取材,使用树枝等做玩具时,大人须提高警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亲自去尝试、体会一切,如果因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剥夺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自然得不偿失。这是,家长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既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又不能伤及孩子的安全,所以不妨在玩具的选择与使用上下点功夫,比如在孩子的刀枪前面用布或其他东西包裹上,这样孩子能玩,家长又不必担心安全,可谓两全其美。
六、擦伤与划伤
这些多是嬉戏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其注意事项与处理方法同上面有相似之处,但同样应引起家长与老师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的安全教育中,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意外伤害的危险的真正含义,即危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没有亲身体验,根本不会理解到真正的危险,所以不妨有针对性地为他设计一些场景,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勒伤,让他在电视电影中亲眼看见一个有生命的动物是怎样失去生命的,也许这样比那些空口的说教更能让他有所悟。
避免意外伤害,是为了让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少受些不必要的痛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孩子不与外界接触,不能尽情地玩耍。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伤害,而去剥夺孩子嬉戏的权利,那么这种强制性的要求,反倒有些因噎废食了。我们既要尽可能地使孩子少受伤害,也要让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让他们快乐成长。我们不妨在孩子游戏的环境上作些精心安排,例如城市中有条件的家庭或幼教机构,不妨多带孩子去草坪或塑胶场上游戏;在游戏前或游戏过程中,为孩子实施安全教育,认识身边的各种危险,并教会他们一定的安全自救技巧与方法,这对预防伤害的发生是很有效的。
嬉戏是孩子童年中非常美好、值得回忆的事,不要让意外伤害成为孩子一生中痛苦的记忆,我们须多用些心思,给孩子一个安全、幸福的童年!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
上一篇:幼儿教育网:幼儿园教师的十应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