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幼儿教育:好爸妈,要学会“听孩子的话”
时间:2016-09-07 09:19:00
点击率:1131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妈妈,你不听话!哼!!”
这是4岁的小贝在与妈妈的一次“抗争”中脱口而出的话。
“不听话”,这也是小贝之前没有用过的一个词,有心的贝妈开始琢磨:坦白说,“不听话”算不上最能激怒妈妈的用词,以往孩子往往是对不赞成的事情直接回复“不!”或者故意唱反调,这种直接抗争经常会在瞬间点燃妈妈心中的怒火。
贝妈冷静回想事情的经过:贝妈因为临时有事,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9点,临近小贝上床睡觉的时间,可是贝妈进门后看到他还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贝妈就催促他赶紧关掉电视去睡觉,小贝坚持要再看一会儿,贝妈连续说了几次,小贝都无动于衷,无奈之下,贝妈一把拿过遥控器强行关了电视。
如大家所料,这次“冲突”的结果就是:小贝满腹委屈,却也不得不回屋睡觉。
有位宝妈就比较注重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她也强调:“自己的责任自己负”。有一次,孩子因为贪玩不想回家写作业,妈妈没有强迫孩子,而是跟她讲明白:多玩一会儿,时间晚了就会犯困,可能导致作业写不完,到了学校之后有什么后果都要自己承担。果然,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就撑不住睡着了,第二天到了学校,孩子不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被罚双倍补作业。这样一来,孩子对贪玩的后果有了深切的体会。
而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极有可能会用强制手段把孩子“赶”回家写作业,虽然避免了孩子受罚,但整个过程中,孩子会心怀不满,并且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贪玩的后果。家长内心也感到很“委屈”: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他还不领情!
除此之外,很多以“为孩子好”为出发点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对世界进行探索、不断通过试错来改错的机会:比如,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亲自探索的宝宝,希望自己吃饭,但爸爸妈妈瞬间就找到了许多理由来阻止:“你还不会”、“你会把饭洒到地上”、“你吃得太慢,饭都凉了”……孩子稍有反抗,爸爸妈妈以一句“乖,听话”,立马让宝宝不知所措——自己尝试,却等于“不听话、不乖”……
解决方案二:不否定孩子的感受,巧妙引导
好的父母是需要技巧的,其中之一便是“回应孩子的感受”。因为,当孩子说起或者询问一件事情时,ta的真正意图,是对“放心”的渴望,所以,家长要善于洞察这件事情所暗示的联系,做出的回应,也不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试图分出青红皂白,而是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既有感受的重视。有一个词能很好地形容这种父母:“通情达理”,做到这样的前提,就是用心去“听孩子的话”。
比如,孩子晚饭没吃几口就说饱了,老人担心孩子吃得少影响长身体,就反驳孩子说:“吃那么少,怎么可能饱呢?快过来,把碗里的饭吃完。”其实,孩子有可能在餐前吃了水果,或者是因为之前的饭吃得晚、吃得多而还没饿,家长未了解清楚,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绪,在吃不下的情况下硬被喂食,还容易让孩子对吃饭一事产生心理阴影。
所以,在开篇提到的案例中,贝妈完全可以这样逐步引导:小贝很喜欢现在看的动画片是吧?看太长时间的话是不是眼睛会很累?可不可以这样,再看一会儿就去休息?你说再看几分钟呢?到时间了妈妈提醒你好不好?
综上,“听孩子的话”,其实就是让家长打心眼里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独立的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那么,家长的权威、威严何在呢?
首先,做到了“通情达理”,孩子自然会从内心里感激父母,把父母当成“好朋友”,以这样的关系为前提,何愁孩子无理取闹、故意跟家长唱反调呢?
其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寻求最亲近的人的帮助,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也并不会完全袖手旁观,父母的能力、经验和“为孩子好”的良苦用心,在这些时候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最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敏感期(1.5-3岁的自我意识敏感期、2.5-4岁的社会规范敏感期、3-4岁的动手敏感期等),让孩子充分去尝试,使得特定的能力得到发展,能从根本上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同理心,足以让ta更“听话”!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是4岁的小贝在与妈妈的一次“抗争”中脱口而出的话。
“不听话”,这也是小贝之前没有用过的一个词,有心的贝妈开始琢磨:坦白说,“不听话”算不上最能激怒妈妈的用词,以往孩子往往是对不赞成的事情直接回复“不!”或者故意唱反调,这种直接抗争经常会在瞬间点燃妈妈心中的怒火。
贝妈冷静回想事情的经过:贝妈因为临时有事,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9点,临近小贝上床睡觉的时间,可是贝妈进门后看到他还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贝妈就催促他赶紧关掉电视去睡觉,小贝坚持要再看一会儿,贝妈连续说了几次,小贝都无动于衷,无奈之下,贝妈一把拿过遥控器强行关了电视。
如大家所料,这次“冲突”的结果就是:小贝满腹委屈,却也不得不回屋睡觉。
贝妈则开始困惑:在规律作息这样的原则性问题上,究竟该怎样跟孩子沟通?一味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甚至以打骂威胁,固然是不可取的;一味尊重孩子的意见,或者与孩子商讨解决,又担心孩子不明事理,达不到沟通效果不说,还容易失了家长应有的威严。这个“度”,确实太难把握。
解决方案一:决定权在孩子,家长尽到提醒义务有位宝妈就比较注重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她也强调:“自己的责任自己负”。有一次,孩子因为贪玩不想回家写作业,妈妈没有强迫孩子,而是跟她讲明白:多玩一会儿,时间晚了就会犯困,可能导致作业写不完,到了学校之后有什么后果都要自己承担。果然,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就撑不住睡着了,第二天到了学校,孩子不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被罚双倍补作业。这样一来,孩子对贪玩的后果有了深切的体会。
而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极有可能会用强制手段把孩子“赶”回家写作业,虽然避免了孩子受罚,但整个过程中,孩子会心怀不满,并且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贪玩的后果。家长内心也感到很“委屈”: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他还不领情!
除此之外,很多以“为孩子好”为出发点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对世界进行探索、不断通过试错来改错的机会:比如,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亲自探索的宝宝,希望自己吃饭,但爸爸妈妈瞬间就找到了许多理由来阻止:“你还不会”、“你会把饭洒到地上”、“你吃得太慢,饭都凉了”……孩子稍有反抗,爸爸妈妈以一句“乖,听话”,立马让宝宝不知所措——自己尝试,却等于“不听话、不乖”……
解决方案二:不否定孩子的感受,巧妙引导
好的父母是需要技巧的,其中之一便是“回应孩子的感受”。因为,当孩子说起或者询问一件事情时,ta的真正意图,是对“放心”的渴望,所以,家长要善于洞察这件事情所暗示的联系,做出的回应,也不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试图分出青红皂白,而是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既有感受的重视。有一个词能很好地形容这种父母:“通情达理”,做到这样的前提,就是用心去“听孩子的话”。
比如,孩子晚饭没吃几口就说饱了,老人担心孩子吃得少影响长身体,就反驳孩子说:“吃那么少,怎么可能饱呢?快过来,把碗里的饭吃完。”其实,孩子有可能在餐前吃了水果,或者是因为之前的饭吃得晚、吃得多而还没饿,家长未了解清楚,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绪,在吃不下的情况下硬被喂食,还容易让孩子对吃饭一事产生心理阴影。
所以,在开篇提到的案例中,贝妈完全可以这样逐步引导:小贝很喜欢现在看的动画片是吧?看太长时间的话是不是眼睛会很累?可不可以这样,再看一会儿就去休息?你说再看几分钟呢?到时间了妈妈提醒你好不好?
综上,“听孩子的话”,其实就是让家长打心眼里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独立的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那么,家长的权威、威严何在呢?
首先,做到了“通情达理”,孩子自然会从内心里感激父母,把父母当成“好朋友”,以这样的关系为前提,何愁孩子无理取闹、故意跟家长唱反调呢?
其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寻求最亲近的人的帮助,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也并不会完全袖手旁观,父母的能力、经验和“为孩子好”的良苦用心,在这些时候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最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敏感期(1.5-3岁的自我意识敏感期、2.5-4岁的社会规范敏感期、3-4岁的动手敏感期等),让孩子充分去尝试,使得特定的能力得到发展,能从根本上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同理心,足以让ta更“听话”!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