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
幼教资源——幼儿用餐时该不该讲话?
时间:2018-11-12 09:48:00
点击率:2892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科学的饮食、良好的用餐习惯是保证幼儿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幼儿园里,用餐拖拉、偏食、浪费、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并不少见。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古人的这一传统美德在很多幼儿园也被奉为经典。我们常听到幼儿教师这样说:"乖孩子,吃饭是不讲话的!"在进餐过程中,让幼儿不说话、保持安静是教师对幼儿的传统纪律要求。
那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到底是对是错?幼儿进餐时到底该不该讲话呢?便于幼儿园管理。在一些幼儿园,"吃饭不讲话"还是加强常规管理的一个手段。经常听到有阿姨说:"孩子们早些吃完,赶紧把脏碗给厨房送回去,叫师傅早点干完活,早点下班。"阿姨往厨房送碗很及时,偶有送不及时的,还会被厨房人员催促。
传统美德的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进食要求早有古训,春秋时的孔子就指出君子"食不言"是地道的儒家传统美德。因此从传统观念来审视,培养幼儿"吃饭不讲话"还是好品德的表现。
虽然吃饭不讲话有诸多好处,但在现实社会中,这一原则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从,人们喜欢一边进餐一边聊天,即使是幼儿园的教师在吃饭的时候也会互相交谈。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进餐时讲话呢?
据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研究发现,人们在进餐时一般会情绪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而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即使到四五岁,也仍然常常靠嘴去探索世界,食物在他们的生活中占的比重可能比成年人多很多。在幼儿园我们时不时能观察到,幼儿在吃米饭时,会在饭下边挖一个小洞,把它想象为藏东西的秘密处所。饭菜、糕点、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也能激发他们的丰富联想。吃饭时的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抓摸的食物还能帮助孩子发展感觉器官的灵敏和协调,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所以幼儿进餐时乐于讲话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美国教育家们还认为,用餐时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谈,有助于幼儿感知和认识生活,使他们自然地学到很多常识,如识别各种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学会进餐时的礼节等。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如何既能使幼儿就餐时合理讲话,又能形成良好的就餐秩序呢?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餐前让幼儿聊一聊。用餐前,教师可适当安排一段时间让幼儿聊一聊,可以让他们听故事、听音乐、看喜欢的动画片,在自由聊一聊中满足他们说话的欲望。大班幼儿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在欲望满足的前提下,用餐时教师再给他们讲明道理,慢慢地,他们就会懂得什么时候能聊天,什么时候不能聊天。
用餐时教师和幼儿聊一聊。教师在幼儿用餐时如能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和幼儿交流,幼儿会很开心。如每天用餐时,教师可向幼儿介绍菜名,然后让幼儿说说这些菜有什么营养,对于挑食和用餐速度慢的幼儿,教师可用故事性的语言鼓励他。如:"你像大老虎一样,吃得真快。""胡萝卜有营养,是小白兔的最爱,你们也要向小白兔学习。"幼儿吃饭时还常常会自言自语,边吃边说:"幼儿园的饭真好吃,比我妈妈做的好吃。""妈妈说让我好好吃饭,她会第一个来接我。""老师,我今天吃饭第一名!"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让幼儿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给幼儿以积极应答。适当的交流会使幼儿充分享受到"家"的温馨和进餐时的快乐。
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中大班幼儿自控能力逐渐增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让幼儿自己来发现就餐时的问题会比教师直接指出问题更有效。如:"吃饭时大声说话、嬉闹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有的幼儿会说:"米粒掉得多了。""桌上和地上没那么干净了。"针对提出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讨论怎样才能保证既吃好饭,又满足大家说话的需要。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嘴里有食物时不讲话,等食物下咽以后再说话;说话时声音要小,不能大声说笑;吃鱼的时候不说话。幼儿在自主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懂得遵守常规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