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育儿常识——后悔看晚了!常对孩子说的这6句话,天才都毁成庸才!
时间:2018-08-27 09:19:00
点击率:1095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很多妈妈听婆婆说的最多的就是“宝贝,这个不能动!”“妞妞你还小,那个你不懂”...每每听到这些话,都想在心里翻白眼,但实际做起来,发现有些话真的不知不觉就会脱口而出:前段时间给婆婆放个假自己带娃,居然也总说“妈妈是为你好”“快好好学习”之类的话。有些话真的是被父母印在了我们骨子里,但真的不应该对孩子说,很可能会把一个天才毁成庸才!
“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攀上马路边的栏杆,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盯着车上一个奇怪的按钮,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把头伸进树上的一个洞里,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把手放到饮水机的水管下,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有危险吗?
我们既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与这个世界碰撞。比如,孩子把手伸到饮水机下,只告诉他一次:“这里有开水,很烫。”如果他还继续做,那么我们由着他去做,当开水真的烫了他一次后,他就永远记住了什么叫“开水很烫”了。
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越多,碰撞越多,他对安全和危险的了解反而愈加深刻,把握也就越加精准。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出来找个好工作!”
农民对自己的子女说:我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轻松的好工作!
工人对自己的子女说:每天辛苦劳累地干活,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看起来体面的好工作!
商人对自己的子女说:这样赚钱太辛苦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更容易赚钱的好工作!
公务员对自己的子女说:抱了金饭碗,就等于一生无忧,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更舒心的好工作!
好工作也许等于好生活!可一个人的一生只等于一份好工作、一种好生活吗?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我们为什么只为了逃离一种痛苦而冲向另一个极端呢?还记得那个《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吗?如果没有张艺谋,她真的可能就陷入一个不可突破的牢笼中,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她站出来了,从此生活彻底改变。
很多人认为这是她的个性,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的。的确如此,但教育,其实就是要发掘孩子的这种可能,如果我们的孩子对任何新奇的事都充满好奇,都满怀激情,那么任何性格的孩子,在机会面前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出来。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力量。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强调让孩子努力学习,更不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好生活”。
“你做得太棒了,妈妈好爱你”
你画得太棒了,妈妈好爱你!
你的表演真精彩,妈妈好爱你!
你这次考出了这么好的成绩,妈妈好爱你!
这话乍听起来没毛病!赞赏了孩子,顺便还表达了爱,多好一句话!可仔细一想,不对味!难道孩子表现得不好,妈妈就不爱他了吗?难道孩子不够出色,妈妈就不愿意搭理孩子了吗?
在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那个长者三角鼻子、一嘴碎芝麻漏风牙的大卫到处捣乱,最后还摔碎了鱼缸,惹得妈妈惩罚了他,就当他在角落里哭泣时,妈妈走过来抱住他说:“大卫我爱你。”
我们都该如此,即使孩子表现得不够好,我们也应该拥抱孩子,告诉他:“我爱你!”
“你应该听我的话,我是你妈,不会害你”
我告诉你,那个孩子在外面交很多坏朋友,你该听我的,不要跟他来往!
和老师之间就要搞好关系,老师喜欢你才会教给你更多,我是你妈,不会害你!
这个季节不能穿得太少,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你该听我的!
回家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做作业,做完作业再玩,这是常识,你怎么不听我的话呢!
我们总是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告诉孩子,你该听我的,我说得没错!我们还会以一个亲妈的姿态,用爱冠名,告诉孩子,我是你亲妈,我不会害你!可不管怎样,我们的表达就是在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参与了,我理解了。”如果你不能让孩子亲自参与某件事,只是唠叨着告诉他,他永远不会去认真倾听,自然也不会去记忆、思考。
我们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面团,想要怎么揉就怎么揉,其实孩子是有思想有感觉的个体,我们居高临下的指导,趾高气昂的指责,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尊心受伤,而不愿意接受。我们总是抱怨,金玉良言一箩筐,孩子却不肯听,却没有想过,用掏粪勺盛饭,有几个人会吃?
其实孩子能够自我反省,能够自我激励,甚至能够自我监督,可我们的那句“你该怎样,你不该怎样”,一棍子就把孩子打到了叛逆的路上。
“你还小,这个事你做不好,说了你也不懂”
你还小,连勺子都拿不稳,怎么就想做饭?
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等以后长大点再说!
你还小,这样的事情你不要参与,免得受伤!
我们成人之所以总是用小人来看待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和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孩子保持步调一致而设置的环境。对六岁以前的孩子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孩子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孩子在活动时需时时依赖成人的协助。
可是,孩子一直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形成独立的个体。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准备一个环境。比如,和孩子身高配套的桌椅,孩子最喜欢的文字图画书,随手就可以拿到,有一个孩子自己可以自由管理的小玩具区,还有和孩子走路一致的同伴……
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且是儿童将要面临的未来世界及各国文化的方法与手段。
“我给你提供了最好的,你一定要给我争气”
孩子,为了你,我可以拼上全部,你一定要给我争气!
买学区房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你有个好环境,你要不争气,你对得起我吗?
我把工作都辞了,用全部精力来教你,你咋就不给我好好争口气呢!
你赌气,为什么要孩子来争气?你所谓的最好的,只是你认为的最好的,可是真对孩子最好的?这句话和前面第二句话的意义一样,都会限定孩子的人生格局,让孩子从人生之初就被限定在父母的套子里。因此,这句话还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会影响亲子关系。
蒙台梭利说过,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然发展。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好的是观察者的角色,而不是发出指令者的人,更不是恩赐者。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攀上马路边的栏杆,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盯着车上一个奇怪的按钮,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把头伸进树上的一个洞里,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孩子把手放到饮水机的水管下,妈妈说:不要动,那太危险!
有危险吗?
有危险!可你知道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吗?是我们因为害怕世界有危险而把孩子限定在保护膜中!保护膜就是圈套!还记得金庸笔下一个有邪术吗,大概情形是把人从小塞进罐子里养着,这人长大了也还是一个罐子那么大,人也是一个罐子的形状。
我们常说的“不要动,很危险”,和那“罐子”一样,都是在束缚孩子的天性。而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束缚,比那些科学板凳更可怕,因为我们做出来的是“精神牢笼”,是把孩子狠狠控制成了奴隶。我们既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与这个世界碰撞。比如,孩子把手伸到饮水机下,只告诉他一次:“这里有开水,很烫。”如果他还继续做,那么我们由着他去做,当开水真的烫了他一次后,他就永远记住了什么叫“开水很烫”了。
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越多,碰撞越多,他对安全和危险的了解反而愈加深刻,把握也就越加精准。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出来找个好工作!”
农民对自己的子女说:我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轻松的好工作!
工人对自己的子女说:每天辛苦劳累地干活,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看起来体面的好工作!
商人对自己的子女说:这样赚钱太辛苦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更容易赚钱的好工作!
公务员对自己的子女说:抱了金饭碗,就等于一生无忧,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更舒心的好工作!
好工作也许等于好生活!可一个人的一生只等于一份好工作、一种好生活吗?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我们为什么只为了逃离一种痛苦而冲向另一个极端呢?还记得那个《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吗?如果没有张艺谋,她真的可能就陷入一个不可突破的牢笼中,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她站出来了,从此生活彻底改变。
很多人认为这是她的个性,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的。的确如此,但教育,其实就是要发掘孩子的这种可能,如果我们的孩子对任何新奇的事都充满好奇,都满怀激情,那么任何性格的孩子,在机会面前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出来。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力量。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强调让孩子努力学习,更不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好生活”。
“你做得太棒了,妈妈好爱你”
你画得太棒了,妈妈好爱你!
你的表演真精彩,妈妈好爱你!
你这次考出了这么好的成绩,妈妈好爱你!
这话乍听起来没毛病!赞赏了孩子,顺便还表达了爱,多好一句话!可仔细一想,不对味!难道孩子表现得不好,妈妈就不爱他了吗?难道孩子不够出色,妈妈就不愿意搭理孩子了吗?
在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那个长者三角鼻子、一嘴碎芝麻漏风牙的大卫到处捣乱,最后还摔碎了鱼缸,惹得妈妈惩罚了他,就当他在角落里哭泣时,妈妈走过来抱住他说:“大卫我爱你。”
我们都该如此,即使孩子表现得不够好,我们也应该拥抱孩子,告诉他:“我爱你!”
“你应该听我的话,我是你妈,不会害你”
我告诉你,那个孩子在外面交很多坏朋友,你该听我的,不要跟他来往!
和老师之间就要搞好关系,老师喜欢你才会教给你更多,我是你妈,不会害你!
这个季节不能穿得太少,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你该听我的!
回家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做作业,做完作业再玩,这是常识,你怎么不听我的话呢!
我们总是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告诉孩子,你该听我的,我说得没错!我们还会以一个亲妈的姿态,用爱冠名,告诉孩子,我是你亲妈,我不会害你!可不管怎样,我们的表达就是在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参与了,我理解了。”如果你不能让孩子亲自参与某件事,只是唠叨着告诉他,他永远不会去认真倾听,自然也不会去记忆、思考。
我们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面团,想要怎么揉就怎么揉,其实孩子是有思想有感觉的个体,我们居高临下的指导,趾高气昂的指责,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尊心受伤,而不愿意接受。我们总是抱怨,金玉良言一箩筐,孩子却不肯听,却没有想过,用掏粪勺盛饭,有几个人会吃?
其实孩子能够自我反省,能够自我激励,甚至能够自我监督,可我们的那句“你该怎样,你不该怎样”,一棍子就把孩子打到了叛逆的路上。
“你还小,这个事你做不好,说了你也不懂”
你还小,连勺子都拿不稳,怎么就想做饭?
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等以后长大点再说!
你还小,这样的事情你不要参与,免得受伤!
我们成人之所以总是用小人来看待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和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孩子保持步调一致而设置的环境。对六岁以前的孩子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孩子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孩子在活动时需时时依赖成人的协助。
可是,孩子一直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形成独立的个体。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准备一个环境。比如,和孩子身高配套的桌椅,孩子最喜欢的文字图画书,随手就可以拿到,有一个孩子自己可以自由管理的小玩具区,还有和孩子走路一致的同伴……
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且是儿童将要面临的未来世界及各国文化的方法与手段。
“我给你提供了最好的,你一定要给我争气”
孩子,为了你,我可以拼上全部,你一定要给我争气!
买学区房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你有个好环境,你要不争气,你对得起我吗?
我把工作都辞了,用全部精力来教你,你咋就不给我好好争口气呢!
你赌气,为什么要孩子来争气?你所谓的最好的,只是你认为的最好的,可是真对孩子最好的?这句话和前面第二句话的意义一样,都会限定孩子的人生格局,让孩子从人生之初就被限定在父母的套子里。因此,这句话还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会影响亲子关系。
蒙台梭利说过,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然发展。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好的是观察者的角色,而不是发出指令者的人,更不是恩赐者。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