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当孩子口无遮拦让我们尴尬时,正确解锁窘境的方法
时间:2017-10-31 10:14:00
点击率:1601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孩子的心智会随着年龄逐渐成熟,尤其是2岁以后,会发现孩子除了越来越不听话外还常给自己大人制造“尴尬瞬间”。例如在外嘲笑别人、或说一些让人尴尬的话。儿童发展专家表示,这些是孩子的必经路程,父母get到正确的解决方式即可:
2岁之后,孩子为何行为乖张?
“为什么不论我好言相劝,或是声色俱厉,孩子还是依然故我,做一些恼人的行为呢?”著名儿童心理治疗师瑞德克鲁道夫(Rudolf Dreikus)认为2岁儿之所以使坏,是希望达到以下4种目的:
1.博取他人注意
2.争取权力
3.泄愤反击
4.无法胜任或软弱无助
父母如何根据孩子的心智行为发展来改变?
1)孩子年龄逐渐大起来,活动量开始变大,宅在家容易变小霸王,把假日还给孩子。
2)2岁后,开始要找玩伴,制造团体游戏经验,每天光凭妈妈辛苦打仗,还是会无法满足孩子想玩的需求。
3)我们常对孩子说出越来越多的禁止语言,处处“不可以!”,但这阶段的孩子会开始想了解原因,不然不会服气。
4)面对孩子的“不要!不要!”,愈暴怒的家长,孩子暴走时期愈久。
5)2岁以上的孩子想有些权力,偶尔让孩子作主选择,孩子会更听话。
在这个孩子转变巨大的关键点,有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搞不定娃了。在家,他总是用不要不要来应付你,在外,他也常给你出幺蛾子。那么,不同情境不同分析,逐步拆分个个击破吧!
情景一
老是说:“不要、不要”
2岁多的女儿好像老是想与我们作对,不愿乖乖听话,每次说:“去睡觉了。”她总是说:“不要、不要!我还要玩!”。
避免牵涉“谁听谁的话”
爸爸妈妈不妨采取迂回的方式,在不牵涉谁听谁的话的前题之下,轻松做出引导。例如,“我们来看看小华(小孩名),会不会自己换睡衣。”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不挑起孩子捍卫自身权力的戒心,不让孩子感觉被控制的气氛中,从而达到让孩子去睡觉的目的。
别跟着跳进孩子“不要”的逻辑里
2岁孩子总是喜欢说:“不要!”有时只是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认为自己可以做决定,很多时候孩子甚至连问题都没听完,就通通回答不要。然而,爸爸妈妈却也很容易就跟着跳进孩子“不要”的逻辑里面。
有时候孩子刚刚自己说:“不要!”结果没几分钟又自己跑过来要,爸爸妈妈还会不高兴地说:“你不是不要吗?不要就不要啊!”。变成爸妈在跟孩子赌气,其实,这种情绪性的回应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爸爸妈妈第一步要学习的就是避免对2岁孩子的“不要”,有太强烈的情绪反应。
民主教养≠什么都跟孩子讲道理的教养
与上述情境类似,王宏哲老师也有自己的经验。儿子在2岁多时喜欢玩积木,晚上叫他洗澡了,也会回说:“不要!不要!”王老师会告诉儿子不赶快去洗澡的话,身体会臭臭、会生病,
2岁多的儿子还是依然故我地回说:“不要!不要!我要臭臭。”这时候,王宏哲老师不再跟儿子讲道理,一个箭步过去就把孩子抱起来,直接抱进浴室的浴缸里面去。而当儿子摸到、看到好玩的洗澡玩具正开心的时候,老师又马上把儿子抱离浴缸,赶快把儿子的身体擦干,抱到浴室外。
儿子对着他说:“爸爸,我还没有洗啊!我要玩那些洗澡玩具。”王宏哲老师告诉儿子:“因为刚刚你说不要洗澡,所以今天洗澡就这样洗完结束了。”
老师称之为小小惩罚,他还是让儿子洗澡了,但是儿子因为不想再重复像这样不同于以往,无法玩洗澡玩具的快速洗澡经验,等到隔天晚上再叫儿子洗澡时,儿子马上就乖乖地去洗了。
最厉害的教养:温柔且坚持
其实,最厉害的教养是温柔又坚持,当跟孩子讲理讲不通的时候,爸妈首先必须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然而,这也是爸妈最难做到的部分。爸妈的情绪通常很容易快速跟着孩子的行为反应出来,忘记原本要做的事情。
再有,爸妈也常常忘了把自己的底线设好,变成今天可以随孩子高兴,给他自由,让他做想做的。但是,隔天又非要孩子在某个时间照着爸妈的意思去做什么不可,反反覆覆,孩子不但容易混淆,也会觉得反正爸爸妈妈常常变来变去,我不听他们的话也没关系。
情景二
对着乞讨者说羞羞脸!?
有一天晚上,我带2岁半的女儿出门,在地铁站前面有个婆婆穿着背架,坐在地上乞讨,我刻意叫女儿抬头看。
当时在飘雨,我走近婆婆,蹲下来帮她撑伞,握着她的手拿了些钱给她,问她:“需要帮忙吗?”。离开后,我马上打给警察,告诉他们天气冷又下雨,可否请他们来关心一下?或是能否帮忙联络社会局,看看是不是需要介入帮忙?
可是,睡前我和女儿聊起这件事,她居然说婆婆坐地上是羞羞脸,又说我叫警察叔叔来抓婆婆!我跟她好好解释了一次,并告诉她警察除了抓坏人,也会保护、帮助我们......
虽然说了一堆,但是,也不知道女儿听懂不懂?我很很担心哪天女儿看到有人乞讨,大喊羞羞脸,会伤到别人。更不希望她学习冷漠待人,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或教育比较好呢?
2——4岁半,同理心发展期
教育2岁儿,语言要“具体”。2岁开始,孩子会将自我跟他人分出来,幼儿同理心开始慢慢发展,直到4岁半才发展成熟。
很多爸爸妈妈会急着教孩子的同理心,然而,在2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用孩子听得懂的的语言教。简单来说,必须尽量使用“具体”的形容与描述,避免一直谈很多抽象的感觉。
那么,什么是具体的陈述?什么又是抽象的陈述呢?举例来说,“你看,婆婆没有乱丢垃圾,没有动手打任何人,所以婆婆并没有做坏事。”是直接具体的陈述
“今天天气好冷,婆婆在地上一定非常不舒服。”则是描述较抽象的感觉。而当语言当中有过多的抽象陈述时,2岁孩子是不容易理解的。
避免恐吓式教养法
恐吓式的教养方式通常有立即性的效果,由于孩子会感到困窘或害怕,马上改变当下行为,服从指令。所以,许多老师或是爸妈常常急于处理孩子的负向情绪,会在教养中不知不觉使用。
然而,恐吓式教养却会衍伸出很多的问题,因为时间久了,这些原本拿来恐吓孩子,希望他能够乖乖听话的的内容,往往会转变成孩子的错误认知。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平日在幼儿园或是其他情境当中,老师或长辈喜欢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制约孩子,恐吓孩子说如果他现在不马上跟着大家一起做什么,还一直坐在地上就是羞羞脸、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错误认知:“坐在地上”等于“坏的”、“坐在地上”等于“羞羞脸”。
孩子也很容易拿成人平日禁止他做的事情或语言,去取笑他人。例如,原本当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成人对着他说羞羞脸,是希望孩子的行为规范变得更好,结果却适得其反。
孩子本身经验如何被输入,孩子就如何反应出来。所以,在上述情境中,孩子除了会说坐在地上的婆婆羞羞脸外,还要求妈妈叫警察来抓婆婆,这也表示在孩子过去的生活经验中,一定有人曾经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你再这样坏,我就叫警察来把你抓走。”。
因此,在孩子的心中,对警察也已经有了既定印象,认为“警察”等于“抓走坏人的人”。只要任何人有不好的行为,通通可以叫警察来,所以要叫警察来处理婆婆的事情,便以为婆婆是坏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王宏哲老师建议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一些错误认知,除了自己要再教育孩子外,还应试着跟平常也会协助教育、照顾孩子,与孩子时常相处在一起的成人做沟通(包括幼儿园老师,或是家中的长辈等)。
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让曾经告诉孩子某个观念的那个师长本身再来告诉孩子:“凡事都有例外。”
以上述情境为例,妈妈晚上回家已经跟孩子解释过整个状况,那么如果隔天碰到幼儿园老师,妈妈可以告知老师昨天带孩子出门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自己也已经跟孩子解释过整个状况(包括如何向孩子解释的)。
是不是可以请老师有机会的话,也能够再让孩子去了解:并不是所有坐在地上、不马上起来的人就是羞羞脸。还有,警察的工作也不是“只有”抓坏人,不论是羞羞脸或是通知警察来都有分很多种状况的。
情景三
孩子说话让我很窘,怎么办?
坐地铁时,有个光头(秃头)上车,2岁半女儿指着他,大声问我:“妈妈,他没有头发。”我跟女儿说:“不可以用手指着人家,这样不礼貌(我教了非常多次了)。”然后又告诉女儿:“叔叔是剪好帅的头,好fashion。”
女儿说她了解了,下车时,经过那位叔叔身边,竟然又大声对着人家说:“叔叔头发好帅、好fashion,叔叔拜拜”。这真的是让我感觉非常糗,只好赶紧抱着她快快出地铁!
像之前带着女儿一起坐电梯,在电梯内有人放屁,她也会大声说:“有人放屁,好臭喔!”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她了。
2岁儿冲动性高
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冲动性还很高,因此,爸爸妈妈当下怎么教,他会一个反应、一个动作,马上说或做出来。就像上述情境中,妈妈告诉孩子:“叔叔是剪好帅的头,好fashion。”,女儿就会马上就对着地铁上没有头发的叔叔这样说,其实会让人更窘!
当在公共场合,2岁孩子说出一些不合宜的话时,王宏哲老师提供以下5步骤供爸爸妈妈参考:
步骤1:爸妈本身先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
有些时候爸爸妈妈会认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自己也不是第一次告知孩子什么才是合乎礼仪规范,所以当孩子又一次无预警地在大众场合说出一些不合宜的话,爸爸妈妈的情绪马上就上来了,对着孩子大吼:“奇怪,你这小孩怎么就是讲不听、教不会啊!不是教过你不要这样说话!”
爸爸妈妈这样的情绪反应,不但无法真正教育到孩子,反而会让2~3岁孩子的认知更混淆:“明明自己说的是实话,我哪里做错了吗?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对我发脾气呢?”
步骤2:先帮孩子向他人道歉:“对不起,孩子乱说话了。”
因为孩子当下并不知道他到底哪里做错了,所以不要当下压着孩子向他人道歉,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先向他人表达:“对不起,孩子年纪还小、还不太懂,乱说话了”,化解成人间的困窘。
不要使用夸饰法教育孩子。在上述情境中,妈妈告诉女儿,光头(秃头)的叔叔很帅、很fashion,孩子反而会把注意力放在妈妈的形容里面,因此会大声重复。
步骤3:别急着当下教育,先转移孩子注意力
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放在第一位,例如,当孩子指着他人,大声说:“妈妈,他没有头发”。此时妈妈可以马上拿起包包中的一个玩具或杂志,跟孩子说:“你看,这是什么啊?”
如前所述,因为2~3岁幼儿的冲动性高,如果爸爸妈妈急着当下教育孩子、跟孩子解释,孩子有可能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又马上会对他人说出:“是我妈妈刚刚说我不可以这样说…”,反而让当下的气氛又更尴尬了。
步骤4:把握机会教育好时机,回家后必须跟孩子谈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对着某些人或某个状况大声嚷嚷,是因为孩子认为某件事或某个人很奇特,跟他本来所认知的一般人或物不一样。因此,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爸爸妈妈要让孩子知道,某件事情或是某个人本身是很正常的。
例如,每个人本来就会有不同的外型,这一点就是可以让孩子知道的。
爸爸妈妈不妨可以利用绘本,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些人的头发是黑色的、有些人白色的、有些人是金黄色的、有些人是红色的,还有些人则是没有头发的。让孩子知道是他自己的观察与经验还太少,所以才会大惊小怪。
此外,有些孩子比较不会看他人脸色,比较不懂得分辨别人已经在生气或不高兴了。这不见得只跟年龄有关系,跟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与天生气质也会有关系。
王宏哲老师曾经辅导过一个亚斯柏格的孩子,这个孩子会取笑别人的外貌,让人感觉不舒服,例如:看到身形比较胖的男性,他会直接叫人家:“胖胖阿伯。”。
在学校,他也不断取笑一位老师脸上的痣,王老师每次为他进行辅导时会故意先在脸上贴一颗痣,孩子进来看到后,果然大声取笑:“王老师,你的痣好丑,好好笑哦!”。王老师带着平稳的情绪回应:“我觉得不会耶,别的同学也都不这样觉得。”
两次、三次、四次…,孩子的同理心逐渐发展出来了,王老师以此来帮助孩子减敏感,让孩子能慢慢知道有痣在脸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用大惊小怪地去取笑他人。
步骤5:教完孩子后,记得演练!
演练这件事情是很多爸爸妈妈最容易忽略的,事实上,爸妈如果只利用言教,通常孩子下次出去再遇到类似状况,并不会有所改变。例如,只告诉孩子,“以后不可以再取笑或指着秃头的人大叫,因为这是不礼貌的!”。但这样不够。
所谓的演练,就是在教育完成之后,跟孩子一起演练看看,如果下一次在外面又遇到相似状况,孩子会怎么做。
那么如果在教育或演练时,孩子说他不要照着爸妈说的做,该怎么办呢?爸妈还是可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还是希望你慢慢练习,如果下次再遇到一样的状况,你要是真的很想要对着别人大喊出来,爸爸妈妈还是会先跟大家道歉的。
有研究人员发现,2岁幼童会为母亲的苦恼承担责任,虽然他们可能与此毫无关系,但他们会看着妈咪大哭并问:“是我惹你生气的吗?”或者道歉并保证以后会乖一点。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岁之后,孩子为何行为乖张?
“为什么不论我好言相劝,或是声色俱厉,孩子还是依然故我,做一些恼人的行为呢?”著名儿童心理治疗师瑞德克鲁道夫(Rudolf Dreikus)认为2岁儿之所以使坏,是希望达到以下4种目的:
1.博取他人注意
2.争取权力
3.泄愤反击
4.无法胜任或软弱无助
父母如何根据孩子的心智行为发展来改变?
1)孩子年龄逐渐大起来,活动量开始变大,宅在家容易变小霸王,把假日还给孩子。
2)2岁后,开始要找玩伴,制造团体游戏经验,每天光凭妈妈辛苦打仗,还是会无法满足孩子想玩的需求。
3)我们常对孩子说出越来越多的禁止语言,处处“不可以!”,但这阶段的孩子会开始想了解原因,不然不会服气。
4)面对孩子的“不要!不要!”,愈暴怒的家长,孩子暴走时期愈久。
5)2岁以上的孩子想有些权力,偶尔让孩子作主选择,孩子会更听话。
7)少用恐吓教养,例如:丢掉你、警察抓走、虎姑婆,因为2岁后,似懂非懂,孩子的认知未发展稳定,联想力高,比小小孩更容易引发莫名的恐惧。
遇到搞不定的尴尬事,如何一一化解?在这个孩子转变巨大的关键点,有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搞不定娃了。在家,他总是用不要不要来应付你,在外,他也常给你出幺蛾子。那么,不同情境不同分析,逐步拆分个个击破吧!
情景一
老是说:“不要、不要”
2岁多的女儿好像老是想与我们作对,不愿乖乖听话,每次说:“去睡觉了。”她总是说:“不要、不要!我还要玩!”。
避免牵涉“谁听谁的话”
爸爸妈妈不妨采取迂回的方式,在不牵涉谁听谁的话的前题之下,轻松做出引导。例如,“我们来看看小华(小孩名),会不会自己换睡衣。”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不挑起孩子捍卫自身权力的戒心,不让孩子感觉被控制的气氛中,从而达到让孩子去睡觉的目的。
别跟着跳进孩子“不要”的逻辑里
2岁孩子总是喜欢说:“不要!”有时只是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认为自己可以做决定,很多时候孩子甚至连问题都没听完,就通通回答不要。然而,爸爸妈妈却也很容易就跟着跳进孩子“不要”的逻辑里面。
有时候孩子刚刚自己说:“不要!”结果没几分钟又自己跑过来要,爸爸妈妈还会不高兴地说:“你不是不要吗?不要就不要啊!”。变成爸妈在跟孩子赌气,其实,这种情绪性的回应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爸爸妈妈第一步要学习的就是避免对2岁孩子的“不要”,有太强烈的情绪反应。
民主教养≠什么都跟孩子讲道理的教养
与上述情境类似,王宏哲老师也有自己的经验。儿子在2岁多时喜欢玩积木,晚上叫他洗澡了,也会回说:“不要!不要!”王老师会告诉儿子不赶快去洗澡的话,身体会臭臭、会生病,
2岁多的儿子还是依然故我地回说:“不要!不要!我要臭臭。”这时候,王宏哲老师不再跟儿子讲道理,一个箭步过去就把孩子抱起来,直接抱进浴室的浴缸里面去。而当儿子摸到、看到好玩的洗澡玩具正开心的时候,老师又马上把儿子抱离浴缸,赶快把儿子的身体擦干,抱到浴室外。
儿子对着他说:“爸爸,我还没有洗啊!我要玩那些洗澡玩具。”王宏哲老师告诉儿子:“因为刚刚你说不要洗澡,所以今天洗澡就这样洗完结束了。”
老师称之为小小惩罚,他还是让儿子洗澡了,但是儿子因为不想再重复像这样不同于以往,无法玩洗澡玩具的快速洗澡经验,等到隔天晚上再叫儿子洗澡时,儿子马上就乖乖地去洗了。
最厉害的教养:温柔且坚持
其实,最厉害的教养是温柔又坚持,当跟孩子讲理讲不通的时候,爸妈首先必须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然而,这也是爸妈最难做到的部分。爸妈的情绪通常很容易快速跟着孩子的行为反应出来,忘记原本要做的事情。
再有,爸妈也常常忘了把自己的底线设好,变成今天可以随孩子高兴,给他自由,让他做想做的。但是,隔天又非要孩子在某个时间照着爸妈的意思去做什么不可,反反覆覆,孩子不但容易混淆,也会觉得反正爸爸妈妈常常变来变去,我不听他们的话也没关系。
情景二
对着乞讨者说羞羞脸!?
有一天晚上,我带2岁半的女儿出门,在地铁站前面有个婆婆穿着背架,坐在地上乞讨,我刻意叫女儿抬头看。
当时在飘雨,我走近婆婆,蹲下来帮她撑伞,握着她的手拿了些钱给她,问她:“需要帮忙吗?”。离开后,我马上打给警察,告诉他们天气冷又下雨,可否请他们来关心一下?或是能否帮忙联络社会局,看看是不是需要介入帮忙?
可是,睡前我和女儿聊起这件事,她居然说婆婆坐地上是羞羞脸,又说我叫警察叔叔来抓婆婆!我跟她好好解释了一次,并告诉她警察除了抓坏人,也会保护、帮助我们......
虽然说了一堆,但是,也不知道女儿听懂不懂?我很很担心哪天女儿看到有人乞讨,大喊羞羞脸,会伤到别人。更不希望她学习冷漠待人,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或教育比较好呢?
2——4岁半,同理心发展期
教育2岁儿,语言要“具体”。2岁开始,孩子会将自我跟他人分出来,幼儿同理心开始慢慢发展,直到4岁半才发展成熟。
很多爸爸妈妈会急着教孩子的同理心,然而,在2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用孩子听得懂的的语言教。简单来说,必须尽量使用“具体”的形容与描述,避免一直谈很多抽象的感觉。
那么,什么是具体的陈述?什么又是抽象的陈述呢?举例来说,“你看,婆婆没有乱丢垃圾,没有动手打任何人,所以婆婆并没有做坏事。”是直接具体的陈述
“今天天气好冷,婆婆在地上一定非常不舒服。”则是描述较抽象的感觉。而当语言当中有过多的抽象陈述时,2岁孩子是不容易理解的。
避免恐吓式教养法
恐吓式的教养方式通常有立即性的效果,由于孩子会感到困窘或害怕,马上改变当下行为,服从指令。所以,许多老师或是爸妈常常急于处理孩子的负向情绪,会在教养中不知不觉使用。
然而,恐吓式教养却会衍伸出很多的问题,因为时间久了,这些原本拿来恐吓孩子,希望他能够乖乖听话的的内容,往往会转变成孩子的错误认知。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平日在幼儿园或是其他情境当中,老师或长辈喜欢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制约孩子,恐吓孩子说如果他现在不马上跟着大家一起做什么,还一直坐在地上就是羞羞脸、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错误认知:“坐在地上”等于“坏的”、“坐在地上”等于“羞羞脸”。
孩子也很容易拿成人平日禁止他做的事情或语言,去取笑他人。例如,原本当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成人对着他说羞羞脸,是希望孩子的行为规范变得更好,结果却适得其反。
孩子本身经验如何被输入,孩子就如何反应出来。所以,在上述情境中,孩子除了会说坐在地上的婆婆羞羞脸外,还要求妈妈叫警察来抓婆婆,这也表示在孩子过去的生活经验中,一定有人曾经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你再这样坏,我就叫警察来把你抓走。”。
因此,在孩子的心中,对警察也已经有了既定印象,认为“警察”等于“抓走坏人的人”。只要任何人有不好的行为,通通可以叫警察来,所以要叫警察来处理婆婆的事情,便以为婆婆是坏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王宏哲老师建议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一些错误认知,除了自己要再教育孩子外,还应试着跟平常也会协助教育、照顾孩子,与孩子时常相处在一起的成人做沟通(包括幼儿园老师,或是家中的长辈等)。
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让曾经告诉孩子某个观念的那个师长本身再来告诉孩子:“凡事都有例外。”
以上述情境为例,妈妈晚上回家已经跟孩子解释过整个状况,那么如果隔天碰到幼儿园老师,妈妈可以告知老师昨天带孩子出门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自己也已经跟孩子解释过整个状况(包括如何向孩子解释的)。
是不是可以请老师有机会的话,也能够再让孩子去了解:并不是所有坐在地上、不马上起来的人就是羞羞脸。还有,警察的工作也不是“只有”抓坏人,不论是羞羞脸或是通知警察来都有分很多种状况的。
情景三
孩子说话让我很窘,怎么办?
坐地铁时,有个光头(秃头)上车,2岁半女儿指着他,大声问我:“妈妈,他没有头发。”我跟女儿说:“不可以用手指着人家,这样不礼貌(我教了非常多次了)。”然后又告诉女儿:“叔叔是剪好帅的头,好fashion。”
女儿说她了解了,下车时,经过那位叔叔身边,竟然又大声对着人家说:“叔叔头发好帅、好fashion,叔叔拜拜”。这真的是让我感觉非常糗,只好赶紧抱着她快快出地铁!
像之前带着女儿一起坐电梯,在电梯内有人放屁,她也会大声说:“有人放屁,好臭喔!”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她了。
2岁儿冲动性高
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冲动性还很高,因此,爸爸妈妈当下怎么教,他会一个反应、一个动作,马上说或做出来。就像上述情境中,妈妈告诉孩子:“叔叔是剪好帅的头,好fashion。”,女儿就会马上就对着地铁上没有头发的叔叔这样说,其实会让人更窘!
当在公共场合,2岁孩子说出一些不合宜的话时,王宏哲老师提供以下5步骤供爸爸妈妈参考:
步骤1:爸妈本身先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
有些时候爸爸妈妈会认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自己也不是第一次告知孩子什么才是合乎礼仪规范,所以当孩子又一次无预警地在大众场合说出一些不合宜的话,爸爸妈妈的情绪马上就上来了,对着孩子大吼:“奇怪,你这小孩怎么就是讲不听、教不会啊!不是教过你不要这样说话!”
爸爸妈妈这样的情绪反应,不但无法真正教育到孩子,反而会让2~3岁孩子的认知更混淆:“明明自己说的是实话,我哪里做错了吗?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对我发脾气呢?”
步骤2:先帮孩子向他人道歉:“对不起,孩子乱说话了。”
因为孩子当下并不知道他到底哪里做错了,所以不要当下压着孩子向他人道歉,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先向他人表达:“对不起,孩子年纪还小、还不太懂,乱说话了”,化解成人间的困窘。
不要使用夸饰法教育孩子。在上述情境中,妈妈告诉女儿,光头(秃头)的叔叔很帅、很fashion,孩子反而会把注意力放在妈妈的形容里面,因此会大声重复。
步骤3:别急着当下教育,先转移孩子注意力
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放在第一位,例如,当孩子指着他人,大声说:“妈妈,他没有头发”。此时妈妈可以马上拿起包包中的一个玩具或杂志,跟孩子说:“你看,这是什么啊?”
如前所述,因为2~3岁幼儿的冲动性高,如果爸爸妈妈急着当下教育孩子、跟孩子解释,孩子有可能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又马上会对他人说出:“是我妈妈刚刚说我不可以这样说…”,反而让当下的气氛又更尴尬了。
步骤4:把握机会教育好时机,回家后必须跟孩子谈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对着某些人或某个状况大声嚷嚷,是因为孩子认为某件事或某个人很奇特,跟他本来所认知的一般人或物不一样。因此,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爸爸妈妈要让孩子知道,某件事情或是某个人本身是很正常的。
例如,每个人本来就会有不同的外型,这一点就是可以让孩子知道的。
爸爸妈妈不妨可以利用绘本,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些人的头发是黑色的、有些人白色的、有些人是金黄色的、有些人是红色的,还有些人则是没有头发的。让孩子知道是他自己的观察与经验还太少,所以才会大惊小怪。
此外,有些孩子比较不会看他人脸色,比较不懂得分辨别人已经在生气或不高兴了。这不见得只跟年龄有关系,跟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与天生气质也会有关系。
王宏哲老师曾经辅导过一个亚斯柏格的孩子,这个孩子会取笑别人的外貌,让人感觉不舒服,例如:看到身形比较胖的男性,他会直接叫人家:“胖胖阿伯。”。
在学校,他也不断取笑一位老师脸上的痣,王老师每次为他进行辅导时会故意先在脸上贴一颗痣,孩子进来看到后,果然大声取笑:“王老师,你的痣好丑,好好笑哦!”。王老师带着平稳的情绪回应:“我觉得不会耶,别的同学也都不这样觉得。”
两次、三次、四次…,孩子的同理心逐渐发展出来了,王老师以此来帮助孩子减敏感,让孩子能慢慢知道有痣在脸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用大惊小怪地去取笑他人。
步骤5:教完孩子后,记得演练!
演练这件事情是很多爸爸妈妈最容易忽略的,事实上,爸妈如果只利用言教,通常孩子下次出去再遇到类似状况,并不会有所改变。例如,只告诉孩子,“以后不可以再取笑或指着秃头的人大叫,因为这是不礼貌的!”。但这样不够。
所谓的演练,就是在教育完成之后,跟孩子一起演练看看,如果下一次在外面又遇到相似状况,孩子会怎么做。
那么如果在教育或演练时,孩子说他不要照着爸妈说的做,该怎么办呢?爸妈还是可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还是希望你慢慢练习,如果下次再遇到一样的状况,你要是真的很想要对着别人大喊出来,爸爸妈妈还是会先跟大家道歉的。
有研究人员发现,2岁幼童会为母亲的苦恼承担责任,虽然他们可能与此毫无关系,但他们会看着妈咪大哭并问:“是我惹你生气的吗?”或者道歉并保证以后会乖一点。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
上一篇:孩子90%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