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
2-3岁宝宝入园不适应怎么办,看了就知道!
时间:2017-09-22 09:40:00
点击率:1009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2-3岁幼儿刚入园往往会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适应与抚养者的分离,不适应见到陌生的老师和同伴等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慢慢熟悉环境,从而融入与同伴的集体生活。
情境 一
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2-3岁幼儿思维只是在直接感知、实际行动中进行,还不能离开自己的动作。皮亚杰认为儿童应通过动作进行学习。他认为婴幼儿是通过动作,实际摆弄物体而认知世界的。教师应重视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应布置情境,提供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观察和思考。[1]幼儿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喜欢去摆弄、玩耍,对其具体的作用、玩法了解不深。因此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让幼儿了解玩具,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也能提高幼儿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利于经验的积累。
情境二
幼儿甲在玩某玩具,幼儿乙走过来也要玩。幼儿甲不让,并推了幼儿乙,乙哭了。老师过来,帮幼儿乙擦眼泪,并教幼儿乙说:“你能跟我一起玩吗?”幼儿甲说:“不要”。她不同意。然后老师又教幼儿乙说:“那么你玩好了我们再玩好吗?”然后带着幼儿乙去玩别的玩具。
分析
教师有效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2岁左右的幼儿进入了人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话语及动作行为上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上的想独立,表现在语言上具有自主性和反抗性。如常把“不”挂在嘴边以示拒绝。[2]托班的孩子一般可能会发生争抢物品、玩具、空间等。3岁以下的孩子往往不能完全理解诸如他人的想法、玩具的丢失等现象。在与同伴交往中由于不知道别人的想法是和自己不同的,还没有理解分享与合作,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说明这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成熟。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经常出现两个孩子争抢一个玩具的现象,最初玩的孩子一般不让后来的孩子玩、共同分享,当后来的孩子提出想和他一起玩时,他不同意并会向老师告状,“他/她抢我的玩具。”或者大声嚷嚷“我的,我的。”因此我们可看出,2-3岁的幼儿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有独霸行为,拒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就认为是自己的,谁也别想拿走,所以碰也碰不得。当同伴限制他的行为,他就会与同伴发生冲突,做出侵犯、占有、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推人、打人、咬人)。当成人限制他的行为,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会生气和不高兴。[3]他们喜欢说“我的”、“不”、“我来做”等,私有意识很强。他们的情绪就像浪尖上的小船,会在短短几分钟内从激动到再生气再到高兴。他们喜欢花大量的时间来探索、推拉、装满、倾倒和触摸各种物体。[4]所以,这时需要老师提前告知幼儿规则,使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按照先前定好的规则去玩耍,那么发生冲突的情况可能会减少一些。同时辅以讲道理、化敌为友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能有效地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情境三
几个幼儿都玩“组装钓鱼竿”,都是自己组装自己的钓鱼竿,组装完给老师看自己的“成果”。另外,还有几个幼儿在娃娃家玩,一个幼儿在“做饭”,其他两个幼儿在等着“吃饭”。
分析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往。2-3岁的幼儿在自主活动中多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专心玩玩具,基本上不与其他幼儿共同合作玩,幼幼之间交往很少,基本上是师幼互动。幼儿相信权威、相信老师。但是有的幼儿会与同伴共同合作玩耍,如情景二中的幼儿就有了合作玩耍的意向。一般来说,2岁的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大多数都是平行游戏,角色游戏较少,开始出现萌芽,如几个幼儿玩“娃娃家”。2-3岁的幼儿开始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随着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了。幼儿逐渐习惯与依恋对象分离一段时间,逐渐习惯与其他小朋友、成人进行交流。那么这时老师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心理发展状态,并经常鼓励幼儿与其他同伴交往,逐渐锻炼与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社会性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了,同时孩子的情感、认知发展、语言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了。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情境 一
一名幼儿在开小车,原地来回摆动(约十几分钟)。老师说:“你的车子怎么不动呢?要让它跑起来。”听完老师的建议,幼儿才绕着教室把车子开起来。
分析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2-3岁幼儿思维只是在直接感知、实际行动中进行,还不能离开自己的动作。皮亚杰认为儿童应通过动作进行学习。他认为婴幼儿是通过动作,实际摆弄物体而认知世界的。教师应重视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应布置情境,提供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观察和思考。[1]幼儿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喜欢去摆弄、玩耍,对其具体的作用、玩法了解不深。因此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让幼儿了解玩具,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也能提高幼儿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利于经验的积累。
情境二
幼儿甲在玩某玩具,幼儿乙走过来也要玩。幼儿甲不让,并推了幼儿乙,乙哭了。老师过来,帮幼儿乙擦眼泪,并教幼儿乙说:“你能跟我一起玩吗?”幼儿甲说:“不要”。她不同意。然后老师又教幼儿乙说:“那么你玩好了我们再玩好吗?”然后带着幼儿乙去玩别的玩具。
分析
教师有效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2岁左右的幼儿进入了人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话语及动作行为上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上的想独立,表现在语言上具有自主性和反抗性。如常把“不”挂在嘴边以示拒绝。[2]托班的孩子一般可能会发生争抢物品、玩具、空间等。3岁以下的孩子往往不能完全理解诸如他人的想法、玩具的丢失等现象。在与同伴交往中由于不知道别人的想法是和自己不同的,还没有理解分享与合作,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说明这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成熟。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经常出现两个孩子争抢一个玩具的现象,最初玩的孩子一般不让后来的孩子玩、共同分享,当后来的孩子提出想和他一起玩时,他不同意并会向老师告状,“他/她抢我的玩具。”或者大声嚷嚷“我的,我的。”因此我们可看出,2-3岁的幼儿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有独霸行为,拒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就认为是自己的,谁也别想拿走,所以碰也碰不得。当同伴限制他的行为,他就会与同伴发生冲突,做出侵犯、占有、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推人、打人、咬人)。当成人限制他的行为,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会生气和不高兴。[3]他们喜欢说“我的”、“不”、“我来做”等,私有意识很强。他们的情绪就像浪尖上的小船,会在短短几分钟内从激动到再生气再到高兴。他们喜欢花大量的时间来探索、推拉、装满、倾倒和触摸各种物体。[4]所以,这时需要老师提前告知幼儿规则,使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按照先前定好的规则去玩耍,那么发生冲突的情况可能会减少一些。同时辅以讲道理、化敌为友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能有效地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情境三
几个幼儿都玩“组装钓鱼竿”,都是自己组装自己的钓鱼竿,组装完给老师看自己的“成果”。另外,还有几个幼儿在娃娃家玩,一个幼儿在“做饭”,其他两个幼儿在等着“吃饭”。
分析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往。2-3岁的幼儿在自主活动中多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专心玩玩具,基本上不与其他幼儿共同合作玩,幼幼之间交往很少,基本上是师幼互动。幼儿相信权威、相信老师。但是有的幼儿会与同伴共同合作玩耍,如情景二中的幼儿就有了合作玩耍的意向。一般来说,2岁的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大多数都是平行游戏,角色游戏较少,开始出现萌芽,如几个幼儿玩“娃娃家”。2-3岁的幼儿开始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随着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了。幼儿逐渐习惯与依恋对象分离一段时间,逐渐习惯与其他小朋友、成人进行交流。那么这时老师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心理发展状态,并经常鼓励幼儿与其他同伴交往,逐渐锻炼与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社会性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了,同时孩子的情感、认知发展、语言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了。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