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读懂孩子的“叛逆”,你只需要这样做……
时间:2017-09-05 09:57:00
点击率:892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近期,接触到很多家庭案例,问题大多指向于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厌学,迷恋手机游戏,早恋等,可是仔细了解,你会发现,它背后必然存在着一段关系的问题,或来自于父母,或来自于同学,或来自于老师。
每位家长过来,都是充满急切,焦虑的心情,“老师,您给我支个招,如何能让孩子学习动力增强?”“孩子黑白颠倒的玩游戏,谈其他的可以,一谈学习和游戏,就发脾气,我是如履薄冰,吓得我大气都不敢出啊,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而对家长的问题,同为父母的我非常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谓“爱之深,痛之切。”面对孩子的行为偏差,伤心难过都在情理之中,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十几年来呕心沥血,精心培养孩子,为什么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诚然,“简单粗暴”不是我们的个人专利,这似乎是整个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我们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长大,从父辈那里又复制了这套理念和方式用之于我们的孩子。
可是,时代变了,我们的孩子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基因在进化,社会文明在进步,文化环境也在变化,“与孩子平等对话,给孩子自由自主空间,尊重孩子个体生命的发展。”这才是适应大自然发展规律的主流声音,我们还抱着那一套旧的家长作风,势必违背教育规律。
仔细了解,你会发现,父母所谓的精心培养,大多指向于孩子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习之外大多由父母包办代替。一个孩子,他将来势必要进入社会,父母不可能陪伴他终身,你的高期望,你的越俎代疱,会限制他的生长能力和心智成熟。(情商,社会能力,爱的能力等等)
我们父母关心孩子最多的是学习,和孩子聊的最多的还是学习,深怕我们少说一句,孩子就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以为,我们道理讲得越多,孩子就会越努力,我们以为我们跟的越紧,孩子就不会放松。可是,正是我们的”精心雕琢“,让孩子厌烦了学习,也厌烦了父母。
“叛逆”,自然有他的发展规律性,通常表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的变化,性的成熟发育,产生一种成人感,这种成人感推动着他想要更多的独立自主和与父母之间人格的平等,而心智的不成熟又使得他进入一种成熟与半成熟的两难境地,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自负与自卑的矛盾,沟通和封闭的矛盾,自我价值感的不稳定让他对自己充满怀疑,混乱和迷茫,表现出来的就是消沉,低迷,烦躁,敏感,易怒,和各种行为的偏差和退缩。
如果此时,我们父母能看到、理解到孩子的成长之痛,同理他的感受和想法,给他宽容、接纳和有效的支持,那么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段“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期。反之,如果父母不理解,不接纳,甚至是打压,指责,抱怨,挖苦,讽刺,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对自己丧失信心,勤奋感丧失,自暴自弃。
除此之外,孩子的同伴关系也是不容小觑,在“自我同一性”的整合阶段,孩子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除去父母的评价更多的是来自于同伴评价,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孩子得以正常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其功效甚至要优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这里,通过《心理访谈》中的一个案例来呈现一下:
小艾,某重点高中高三女生,高考前几个月突然不想上学。
采访中,爸爸说,孩子在他心里一直都非常优秀,乖巧懂事,学习从不让父母操心,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女儿突然变成这样,让他们始料不及,也接受不了。同学反映,表面上看着小艾大大咧咧的,挺会关心别人,其实内心很脆弱。老师评价,小艾表现出来的很随和,比较外向,活泼开朗。但小艾却说,
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朗,很自信,其实内心很自卑,和同学相处只是觉得她们是同学朋友,应该那样,逢场作戏而已,即便有同学在一起玩,内心依然觉得很孤单,甚至有时候觉得同学们在孤立自己,不能信任同学。
那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让她如此自卑、如此孤单?为什么会突然不想上学?
采访中了解到,小艾在初二时曾经被同学们排挤,父母认为这只是小艾自己的心理作用,但小艾说这件事情给她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从那时候开始就揣测、怀疑每个人是否对她是真心?当遇到别的同学之间小声低语时,她都会认为是在说自己而受到干扰,那种害怕被抛弃、害怕被孤立的惧怕感觉一直从初二漫延到现在,觉得自己和每一个人讲话、打交道都好累,活的好辛苦。
可是,面对孩子这样一种痛苦感受,妈妈采取的是说教,指责,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而不是同理。妈妈认为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学好自己的就行了。这让孩子受伤的心雪上加霜。小艾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说能克服就能克服了吗?”
是啊!初高中的孩子,良好的同学关系对他们尤为重要,可以说学校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当和同学相处不好时,当不被老师重视时,无疑她的世界是黑暗的,是坍塌的。那么,她又怎么会喜欢学习、愿意去学校呢?观察员丘丘和安妮玫瑰都讲述了自己同样的经历,当没有一个和谐的同学关系时,那么,学校就是她们的痛恨之地。
我们总以为我们给了孩子很多的爱,用心的培养,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不知感恩,状况百出,甚至是会和父母对着干?原因就在于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爱在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当中一点一点地流失。
当孩子从学校回来,欢欣雀跃地和妈妈讲一些事情时,妈妈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因为妈妈只关心孩子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作业完成了没有?当孩子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回到家中时,不但得不到理解和安慰,还要遭受父母的说教和步步紧逼,忽视,否定,要求,限制甚至是打击,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降到冰点。
其实,我们的孩子要的并不多,他不需要父母有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钱,他只需要一个普普通通,能懂他,能理解他,能给予她心灵陪伴和支持的父母。当她下学回家时,妈妈的笑脸相迎和温暖的拥抱;当她遇到挫折和不开心时,妈妈能静静的倾听,同理她的感受,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她要的鼓励和支持是父母与她一起共同面对,而不是站在高高的山巅喊一句“宝贝,加油!”那山太高,高的让她发怵,她需要勇气,更需要力量。
价值感,存在感,归属感(家庭,学校,社会)和成就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如果我们父母能实实在在的让孩子获得这些,那么孩子的心是富足的,他会为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和思考。
愿我们的父母擦掉蒙在眼睛上的灰尘,看见孩子的需要,感受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给他一份安稳和宁静。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每位家长过来,都是充满急切,焦虑的心情,“老师,您给我支个招,如何能让孩子学习动力增强?”“孩子黑白颠倒的玩游戏,谈其他的可以,一谈学习和游戏,就发脾气,我是如履薄冰,吓得我大气都不敢出啊,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而对家长的问题,同为父母的我非常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谓“爱之深,痛之切。”面对孩子的行为偏差,伤心难过都在情理之中,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十几年来呕心沥血,精心培养孩子,为什么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面对家长,我通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您自己分析过原因没有?家长通常回答,可能和我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关。我再问,还有吗?家长会回答,我们平常对孩子缺少关爱。
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不能承受之痛,自己明明在孩子身上下了那么多的功夫,赋予孩子那么高的期望,可到头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诚然,“简单粗暴”不是我们的个人专利,这似乎是整个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我们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长大,从父辈那里又复制了这套理念和方式用之于我们的孩子。
可是,时代变了,我们的孩子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基因在进化,社会文明在进步,文化环境也在变化,“与孩子平等对话,给孩子自由自主空间,尊重孩子个体生命的发展。”这才是适应大自然发展规律的主流声音,我们还抱着那一套旧的家长作风,势必违背教育规律。
仔细了解,你会发现,父母所谓的精心培养,大多指向于孩子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习之外大多由父母包办代替。一个孩子,他将来势必要进入社会,父母不可能陪伴他终身,你的高期望,你的越俎代疱,会限制他的生长能力和心智成熟。(情商,社会能力,爱的能力等等)
我们父母关心孩子最多的是学习,和孩子聊的最多的还是学习,深怕我们少说一句,孩子就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以为,我们道理讲得越多,孩子就会越努力,我们以为我们跟的越紧,孩子就不会放松。可是,正是我们的”精心雕琢“,让孩子厌烦了学习,也厌烦了父母。
“叛逆”,自然有他的发展规律性,通常表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的变化,性的成熟发育,产生一种成人感,这种成人感推动着他想要更多的独立自主和与父母之间人格的平等,而心智的不成熟又使得他进入一种成熟与半成熟的两难境地,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自负与自卑的矛盾,沟通和封闭的矛盾,自我价值感的不稳定让他对自己充满怀疑,混乱和迷茫,表现出来的就是消沉,低迷,烦躁,敏感,易怒,和各种行为的偏差和退缩。
如果此时,我们父母能看到、理解到孩子的成长之痛,同理他的感受和想法,给他宽容、接纳和有效的支持,那么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段“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期。反之,如果父母不理解,不接纳,甚至是打压,指责,抱怨,挖苦,讽刺,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对自己丧失信心,勤奋感丧失,自暴自弃。
除此之外,孩子的同伴关系也是不容小觑,在“自我同一性”的整合阶段,孩子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除去父母的评价更多的是来自于同伴评价,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孩子得以正常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其功效甚至要优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这里,通过《心理访谈》中的一个案例来呈现一下:
小艾,某重点高中高三女生,高考前几个月突然不想上学。
采访中,爸爸说,孩子在他心里一直都非常优秀,乖巧懂事,学习从不让父母操心,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女儿突然变成这样,让他们始料不及,也接受不了。同学反映,表面上看着小艾大大咧咧的,挺会关心别人,其实内心很脆弱。老师评价,小艾表现出来的很随和,比较外向,活泼开朗。但小艾却说,
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朗,很自信,其实内心很自卑,和同学相处只是觉得她们是同学朋友,应该那样,逢场作戏而已,即便有同学在一起玩,内心依然觉得很孤单,甚至有时候觉得同学们在孤立自己,不能信任同学。
那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让她如此自卑、如此孤单?为什么会突然不想上学?
采访中了解到,小艾在初二时曾经被同学们排挤,父母认为这只是小艾自己的心理作用,但小艾说这件事情给她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从那时候开始就揣测、怀疑每个人是否对她是真心?当遇到别的同学之间小声低语时,她都会认为是在说自己而受到干扰,那种害怕被抛弃、害怕被孤立的惧怕感觉一直从初二漫延到现在,觉得自己和每一个人讲话、打交道都好累,活的好辛苦。
可是,面对孩子这样一种痛苦感受,妈妈采取的是说教,指责,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而不是同理。妈妈认为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学好自己的就行了。这让孩子受伤的心雪上加霜。小艾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说能克服就能克服了吗?”
是啊!初高中的孩子,良好的同学关系对他们尤为重要,可以说学校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当和同学相处不好时,当不被老师重视时,无疑她的世界是黑暗的,是坍塌的。那么,她又怎么会喜欢学习、愿意去学校呢?观察员丘丘和安妮玫瑰都讲述了自己同样的经历,当没有一个和谐的同学关系时,那么,学校就是她们的痛恨之地。
我们总以为我们给了孩子很多的爱,用心的培养,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不知感恩,状况百出,甚至是会和父母对着干?原因就在于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爱在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当中一点一点地流失。
当孩子从学校回来,欢欣雀跃地和妈妈讲一些事情时,妈妈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因为妈妈只关心孩子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作业完成了没有?当孩子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回到家中时,不但得不到理解和安慰,还要遭受父母的说教和步步紧逼,忽视,否定,要求,限制甚至是打击,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降到冰点。
其实,我们的孩子要的并不多,他不需要父母有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钱,他只需要一个普普通通,能懂他,能理解他,能给予她心灵陪伴和支持的父母。当她下学回家时,妈妈的笑脸相迎和温暖的拥抱;当她遇到挫折和不开心时,妈妈能静静的倾听,同理她的感受,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她要的鼓励和支持是父母与她一起共同面对,而不是站在高高的山巅喊一句“宝贝,加油!”那山太高,高的让她发怵,她需要勇气,更需要力量。
价值感,存在感,归属感(家庭,学校,社会)和成就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如果我们父母能实实在在的让孩子获得这些,那么孩子的心是富足的,他会为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和思考。
愿我们的父母擦掉蒙在眼睛上的灰尘,看见孩子的需要,感受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给他一份安稳和宁静。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
下一篇:让孩子脱颖而出的20个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