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沟通
请给幼儿园教师“松绑”
时间:2017-08-17 09:16:00
点击率:1140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我每天要提一个问题,每星期要写一篇反思文章,每个月要做一个案例;我要从早上7点半跟班到下午4点半;我要制作课件;我要写出每一个孩子的发育情况……我天天写,利用中午写,利用晚上写;我要抽时间陪孩子,照顾家,还要自学。我只知道忙,忙,还是忙。可我在忙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工作,只能一次一次地偷工减料;孩子哭,丈夫闹,家里乱糟糟;考试成绩不及格,只好再重考。”
这是我从网络上抄录的一位幼儿园教师在“论坛”上发表的一个“帖子”。这个“帖子”引发了我的一番思考。
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那就是“开开心心地与孩子打交道”。可有些教师“叹的气比老奶奶还多”,面对幼儿时想到的只是“偷工减料”。我们的教师被要求做了太多不该由他们做的事,有的事是他们不会做,也是无法做的。
教师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心理测量学的专家,但是,他们被要求去观察和测量每个幼儿在动作、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并据此为每个幼儿制定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案。
教师不是课程专家,但是,他们被要求去编制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作教具和课件;他们被要求去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园本课程”。
教师不是学者,但是,他们被要求去做“科学研究”,去证明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发现新的幼儿教育原理。
教师还被要求去做“观察、记录和反思”,这些连许多学者和专家尚没有完全弄清楚怎么做的事,而今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去做,结果成了添加在教师身上的又一负担。
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已经历时近20年了。回顾幼儿教育改革走过的路,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了。
“都是专家惹的祸”吗?
有位资深幼儿园园长在一个非正式场合下认真地对我说:“当今所存在的问题,都是专家惹的祸!”这句话让我寻思了数日。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
专家是干什么的?专家是搞研究的。一个有作为的幼儿教育专家会在某一特定的教育情景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研究幼儿教育的现象,总结幼儿教育的规律。“特定情景”和“独特视角”决定着专家运用或创造的理论有其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个专家看问题,都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偏好,都具自己的理念和风格,因此,“独到见解”和“偏执”,“创造性”和“难以理喻”,“矫枉过正”与“失之偏颇”同时在一个专家身上出现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事实上,一个头脑清晰的、有自知之明的专家,不会将自己所谓的“真知灼见”强加于别人,使之成为别人必须遵循的行动纲领或者行为准则,相反,他只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提请别人作进一步思考的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讲,“都是专家惹的祸”这一说法是不公正的,因为幼儿教育专家的主要作用本来就不是为了去左右教师的行为。
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我又特别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这些年来,专家也被“神化”了,只要是专家说的话,好像就是真理,被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和评价的标准,被幼儿园作为行动的指南。殊不知,这样一来确实会造成诸多麻烦。
麻烦之一是,理论并不等于实践,“应然”并非“实然”,过分在乎理论的“先进性”,反而有可能导致幼儿教育实践的“不可操作性”。一种好的理论,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和体系,它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只能用于解释和指导特定的现象和事件。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考虑是否与“正确”的理论相符。幼儿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种或数种理论能够理想地涵盖和指导如此繁杂的实践问题。
麻烦之二是,“专家太多,观点太多,变化太多,无所适从”。专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事。正是有了诸多不同的学术研究和观点,才会造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对于同一教育现象或事件,不同的专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如果对专家的话,“言必听,计必从”,“有风便是雨”,盲目跟风,必定会自找麻烦,无所适从,最终丧失自我。
麻烦之三是,专家的实验和研究“一做就成功,一到实践就行不通”。有些着眼于研究幼儿教育实际问题的专家缺乏基层的经验,没有真正地与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交流和对话,下车伊始,就发表所谓的指导意见,这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的教师埋怨,“当专家们推出自己的观点并不断游说时,一线教师就忙着应付,否则就被说成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其实,盲目跟从那些不是来自于教育实践、扎根于教育实践的所谓研究或指导,往往不会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成功。
面对这些麻烦,有些教师对专家发起了牢骚:“也不知道专家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自己来试试!说是来指导,做科研,还不是光坐着听课?累坏了老师!”听了这样的话,那些热衷于搞学术研究的专家也许会感到有些委屈,那些热衷于发表指导意见的专家也许会有点脸红或是不服。我想,这些教师也大可不必发牢骚,应该听听我国一位资深教育家所说的话:“专家的话要听,但切不可全听。”
做点实事最重要
要改革,要进取,就会累,不累就不会有作为;因为累过了,我们才取得如今的改革成果。关键是要累得值得。
在谁都还不太清楚该如何改革的时候,会走弯路。走弯路的累是白白的累,但是,这样的累能让教师获得诸多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累为的是以后少累或者不再很累。
应该说,谁都不会喜欢累。如果让教师没完没了地累,莫名其妙地累,到头来只能让教师感到心烦,感到无奈,感到厌倦。有个教师在网上这样写道:“现在到家就关起房门,为一堆计划、观察、反思而奋笔疾书,在家平均每天说不上几句话,累了一天,实在没时间没力气说话了……”
其实,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理性地让教师少累或者不再很累了。换言之,如果我们能让教师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不做或少做不该做的事,教师就完全可以少累或者不再很累。
当教师将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有不同发展潜能的人,看成是有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的人,那么,他们就不会在意幼儿现时的发展水平,更不会通过复杂的侧量给幼儿分等级,“贴上标签”。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幼儿,不管他是否已经达到人为制定的要求或标准。
如果教师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纲要和课程指南,选择和运用社会上已有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的教育材料,那么,他们就只需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由课程专家们编制的材料上下功夫,通过“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而不必花时间和精力去自己编制课程了。
如果教师将研究目的确定为改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强教研活动,通过相互讨论和启发,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研究了。
如果教师还有余力,他们还可以去研究幼儿和教师自身的行为,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思”进一步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这样做,一是应该懂得如何去做(“观察、记录和反思”实在是不容易做的事),二是要有余力才去做,否则还不如不做。
我以为,以上这些事都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做点这样的实事,教师才算是做了自己本分的事,而且不会太累。在这里,我并不否认高水平的教师完全可以做一些“超越一般”的事,但是,这只局限于少数教师。
我认为,教师的负担轻了,他们才会有好心情,才会“快快乐乐地去和孩子打交道”,起码,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
几句老实话
最后,我还想将已经说过的话归纳一下:
●让幼儿在幼儿园内有快乐的生活,就要让教师有快乐的心情。要给教师“松绑”,让他们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做教师。
●让教师做他们该做的事,不要去赶“时髦”,要少做或不做“跟风”的事。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需要时间加以填充。幼儿教育改革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时间。
●专家的话要听,但不可全听。不要将专家的学术研究都看成是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做成的事情。
●各级幼儿教育行政干部、督导和教研人员对幼儿教育实践往往起着导向作用,不要去赶“时髦”,更要少做或不做“跟风”的事。要保护和珍惜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这是我从网络上抄录的一位幼儿园教师在“论坛”上发表的一个“帖子”。这个“帖子”引发了我的一番思考。
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本不该是个问题,但是,如今成了幼儿园教师的大问题。教师做了太多他们不该做的事,难怪许多教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一线教师真的很累”,“当一线教师实在太苦了”……难怪一些教师会无奈地说:“工作,只能一次一次地偷工减料”,“心里有着对孩子的爱,但又实在没法热爱幼教现在的状况,有心无力啊”……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那就是“开开心心地与孩子打交道”。可有些教师“叹的气比老奶奶还多”,面对幼儿时想到的只是“偷工减料”。我们的教师被要求做了太多不该由他们做的事,有的事是他们不会做,也是无法做的。
教师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心理测量学的专家,但是,他们被要求去观察和测量每个幼儿在动作、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并据此为每个幼儿制定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案。
教师不是课程专家,但是,他们被要求去编制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作教具和课件;他们被要求去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园本课程”。
教师不是学者,但是,他们被要求去做“科学研究”,去证明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发现新的幼儿教育原理。
教师还被要求去做“观察、记录和反思”,这些连许多学者和专家尚没有完全弄清楚怎么做的事,而今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去做,结果成了添加在教师身上的又一负担。
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已经历时近20年了。回顾幼儿教育改革走过的路,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了。
“都是专家惹的祸”吗?
有位资深幼儿园园长在一个非正式场合下认真地对我说:“当今所存在的问题,都是专家惹的祸!”这句话让我寻思了数日。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
专家是干什么的?专家是搞研究的。一个有作为的幼儿教育专家会在某一特定的教育情景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研究幼儿教育的现象,总结幼儿教育的规律。“特定情景”和“独特视角”决定着专家运用或创造的理论有其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个专家看问题,都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偏好,都具自己的理念和风格,因此,“独到见解”和“偏执”,“创造性”和“难以理喻”,“矫枉过正”与“失之偏颇”同时在一个专家身上出现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事实上,一个头脑清晰的、有自知之明的专家,不会将自己所谓的“真知灼见”强加于别人,使之成为别人必须遵循的行动纲领或者行为准则,相反,他只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提请别人作进一步思考的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讲,“都是专家惹的祸”这一说法是不公正的,因为幼儿教育专家的主要作用本来就不是为了去左右教师的行为。
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我又特别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这些年来,专家也被“神化”了,只要是专家说的话,好像就是真理,被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和评价的标准,被幼儿园作为行动的指南。殊不知,这样一来确实会造成诸多麻烦。
麻烦之一是,理论并不等于实践,“应然”并非“实然”,过分在乎理论的“先进性”,反而有可能导致幼儿教育实践的“不可操作性”。一种好的理论,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和体系,它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只能用于解释和指导特定的现象和事件。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考虑是否与“正确”的理论相符。幼儿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种或数种理论能够理想地涵盖和指导如此繁杂的实践问题。
麻烦之二是,“专家太多,观点太多,变化太多,无所适从”。专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事。正是有了诸多不同的学术研究和观点,才会造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对于同一教育现象或事件,不同的专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如果对专家的话,“言必听,计必从”,“有风便是雨”,盲目跟风,必定会自找麻烦,无所适从,最终丧失自我。
麻烦之三是,专家的实验和研究“一做就成功,一到实践就行不通”。有些着眼于研究幼儿教育实际问题的专家缺乏基层的经验,没有真正地与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交流和对话,下车伊始,就发表所谓的指导意见,这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的教师埋怨,“当专家们推出自己的观点并不断游说时,一线教师就忙着应付,否则就被说成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其实,盲目跟从那些不是来自于教育实践、扎根于教育实践的所谓研究或指导,往往不会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成功。
面对这些麻烦,有些教师对专家发起了牢骚:“也不知道专家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自己来试试!说是来指导,做科研,还不是光坐着听课?累坏了老师!”听了这样的话,那些热衷于搞学术研究的专家也许会感到有些委屈,那些热衷于发表指导意见的专家也许会有点脸红或是不服。我想,这些教师也大可不必发牢骚,应该听听我国一位资深教育家所说的话:“专家的话要听,但切不可全听。”
做点实事最重要
要改革,要进取,就会累,不累就不会有作为;因为累过了,我们才取得如今的改革成果。关键是要累得值得。
在谁都还不太清楚该如何改革的时候,会走弯路。走弯路的累是白白的累,但是,这样的累能让教师获得诸多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累为的是以后少累或者不再很累。
应该说,谁都不会喜欢累。如果让教师没完没了地累,莫名其妙地累,到头来只能让教师感到心烦,感到无奈,感到厌倦。有个教师在网上这样写道:“现在到家就关起房门,为一堆计划、观察、反思而奋笔疾书,在家平均每天说不上几句话,累了一天,实在没时间没力气说话了……”
其实,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理性地让教师少累或者不再很累了。换言之,如果我们能让教师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不做或少做不该做的事,教师就完全可以少累或者不再很累。
当教师将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有不同发展潜能的人,看成是有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的人,那么,他们就不会在意幼儿现时的发展水平,更不会通过复杂的侧量给幼儿分等级,“贴上标签”。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幼儿,不管他是否已经达到人为制定的要求或标准。
如果教师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纲要和课程指南,选择和运用社会上已有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的教育材料,那么,他们就只需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由课程专家们编制的材料上下功夫,通过“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而不必花时间和精力去自己编制课程了。
如果教师将研究目的确定为改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强教研活动,通过相互讨论和启发,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研究了。
如果教师还有余力,他们还可以去研究幼儿和教师自身的行为,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思”进一步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这样做,一是应该懂得如何去做(“观察、记录和反思”实在是不容易做的事),二是要有余力才去做,否则还不如不做。
我以为,以上这些事都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做点这样的实事,教师才算是做了自己本分的事,而且不会太累。在这里,我并不否认高水平的教师完全可以做一些“超越一般”的事,但是,这只局限于少数教师。
我认为,教师的负担轻了,他们才会有好心情,才会“快快乐乐地去和孩子打交道”,起码,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
几句老实话
最后,我还想将已经说过的话归纳一下:
●让幼儿在幼儿园内有快乐的生活,就要让教师有快乐的心情。要给教师“松绑”,让他们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做教师。
●让教师做他们该做的事,不要去赶“时髦”,要少做或不做“跟风”的事。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需要时间加以填充。幼儿教育改革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时间。
●专家的话要听,但不可全听。不要将专家的学术研究都看成是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做成的事情。
●各级幼儿教育行政干部、督导和教研人员对幼儿教育实践往往起着导向作用,不要去赶“时髦”,更要少做或不做“跟风”的事。要保护和珍惜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