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
幼儿反复闹情绪?三招教你制服班上的“调皮大王”!
时间:2017-07-24 09:15:00
点击率:1112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案例
行为改变技术
心理学术语,是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又称行为矫正或行为治疗。它是指通过脑AT技术测试后,再通过生涯规划技术、潜能教育技术规划后的行为分析,并针对性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制作专项训练计划,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如对儿童的懒惰行为、马虎行为、缺乏自信行为、退缩行为、过度的紧张焦虑行为、自我为中心行为、对人的敌意行为等,以及发脾气、说谎、逆反等不良行为的治疗,以达到改进其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目标。行为改变技术,是幼教界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这里,我们就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扰乱行为”来具体阐述下“行为改变技术”。假设在幼儿园里有三位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或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位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表现出扰乱行为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而在决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行为”时,一定要考虑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暂且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制约型
第一种原因可以称为“制约型”,这类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学来的,因为不论在家里或幼儿园里,每次只要他表现出扰乱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人的注意或其他形式的强化与鼓励。例如:在家里,妈妈为了要制止他的扰乱行为,便给他糖果吃;在幼儿园,老师为了阻止他的扰乱行为,而让他加入所喜爱的活动或玩他所钟爱的玩具。幼儿扰乱行为所带来的良好结果,强化了幼儿再次出现扰乱行为的机率,妈妈及老师的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化物。因此,幼儿会因为要获得同样的强化物,一再表现出扰乱行为。
2.情感型
第二种原因称为“情感型”或“神经质型”,这类型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内心情绪不安的一种表现。也许他内心有一份莫名的焦虑及恐惧,也许是家庭气氛不和谐,也许是对学校有强烈的不安心理或觉得会被排斥等,都可能使他产生扰乱行为。
与第一种类型一样,这一类型的扰乱行为在第一次出现后,常因其所产生的结果而受到增强(例如:成功地威胁或吓阻了其他同学,或是协助他释放紧张不安的情绪)。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与第一种类型不同,情感型的扰乱行为源于个人内心的情绪痛苦或压力。
3.社会型
第三种原因称为“社会型”,这类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或知识,不知如何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事情而产生的。
面对以上三种不同起因的扰乱行为,我们到底如何处理,才能改变幼儿的行为呢?
对于“制约型”的幼儿来说,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是很恰当的,如果老师或妈妈在幼儿出现扰乱行为时,不以他喜欢的活动或糖果来“制止”(安抚)他,反而忽视他的行为;或当他表现出良好行为的时候,才给他糖果、让他玩喜爱的游戏和玩具,很快幼儿的扰乱行为就会因为老师或妈妈只鼓励好的行为而停止。大部分这种情况只要成人坚持不去注意或安抚,即可使幼儿停止其扰乱行为。
对于“情感型”的幼儿来说,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虽然也可以停止他的扰乱行为,但是却无法消除他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或伤害,反而可能会促使幼儿以另一种方式来发泄内心的压力。这种类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因此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提供机会让幼儿习得新的技巧与信心。教师可以采取“治疗性回应”,又称为“感情反射法”,先对幼儿的感受表示理解和认同,让幼儿安心,再让他了解虽然他此次的扰乱行为被接受了,但是这样的方法却不是最好的,同时,教导幼儿以其他不具破坏性的方法来宣泄内心的压力。
对“社会型”的幼儿来说,直接教他(示范)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就足够了。教师需要告诉幼儿或协助幼儿澄清他的问题所在,并建议他一些应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可。有时也可以鼓励幼儿试着自行分析当前所遭遇的问题(如想参加别人的游戏),再找出适当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型”或“制约型”的扰乱行为施以“治疗性回应”并不合适,因为并不是所有幼儿都需要发泄情绪,有的扰乱行为是被“教”出来的,有的仅仅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已。如果事先对幼儿发生扰乱行为的原因未多加了解,而一味地施以“行为改变技术”的话,外在扰乱行为虽然消失了,却忽略了幼儿受伤的内心,或者忽略了该教而未教的社会常识与社交技巧。但若全部施以“治疗性回应”,则“制约型”的扰乱行为反而可能会因受到注意而延长了他的扰乱行为。
如何判断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属于哪一种原因呢?
一般而言,“制约型”比较容易辨认,通常都是比较外显且令人难以忍受的。“情感型”的行为则不容易察觉,且持久不消,这种类型的行为通常可从幼儿行为的紧张与严肃状态分辨出来,比如通过幼儿扭动身体的样子、眼神及面部表情判断幼儿是否有情绪上的压力。如果无法判断幼儿的行为到底属于哪一种原因时,最安全的办法是,先教给幼儿社会常识及社交技巧,再教导幼儿以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这个方法不奏效或不总是有用,教师就需要仔细分析行为发生的情境,以决定此项扰乱行为真正的原因。
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每一种行为的出现也可能是几种原因混合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了解幼儿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原因,虽然“行为改变技术”是一项有效的工具,但是它并不能完全解决情感上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多的是要关注幼儿时刻变化着的情绪。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乐乐是班上的淘气鬼,也是全园闻名的“皮大王”。手脚一刻不闲,屁股坐不住小椅子,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一会儿碰碰积木,一会儿又惹惹小朋友;活动时更是横冲直撞,毫无约束。每天关于他的“投诉”接连不断:“老师,乐乐打我”,“老师,乐乐抢我玩具”,“老师,乐乐推我”……只要有他在,教室便不得安宁。这一天吃点心时乐乐又管不住自己,用喝剩的牛奶将其他小朋友洒得满头满脸都是,被洒的小朋友委屈得大声哭泣,他却瞧着自己的“杰作”,乐得直大笑,我又气又恼,真想狠狠训他一顿,可理智依然迫使我按捺住心中怒火,对他再次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
小编相信案例中这位老师的困惑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在幼儿园中,有的教师总喜欢懂事听话一点的孩子,因为他们让教师感到省心,而那些个别过于“活泼、好动”的幼儿,往往因其“调皮、惹事”,可能会被定义为“坏孩子、捣蛋鬼”。其实如果找准切入点,通过有意识地引导,或许能够使幼儿慢慢地发生变化。今天全程幼教小编就为您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行为改变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重视幼儿内心的冲突变化,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行为改变技术
心理学术语,是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又称行为矫正或行为治疗。它是指通过脑AT技术测试后,再通过生涯规划技术、潜能教育技术规划后的行为分析,并针对性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制作专项训练计划,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如对儿童的懒惰行为、马虎行为、缺乏自信行为、退缩行为、过度的紧张焦虑行为、自我为中心行为、对人的敌意行为等,以及发脾气、说谎、逆反等不良行为的治疗,以达到改进其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目标。行为改变技术,是幼教界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这里,我们就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扰乱行为”来具体阐述下“行为改变技术”。假设在幼儿园里有三位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或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位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表现出扰乱行为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而在决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行为”时,一定要考虑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暂且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制约型
第一种原因可以称为“制约型”,这类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学来的,因为不论在家里或幼儿园里,每次只要他表现出扰乱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人的注意或其他形式的强化与鼓励。例如:在家里,妈妈为了要制止他的扰乱行为,便给他糖果吃;在幼儿园,老师为了阻止他的扰乱行为,而让他加入所喜爱的活动或玩他所钟爱的玩具。幼儿扰乱行为所带来的良好结果,强化了幼儿再次出现扰乱行为的机率,妈妈及老师的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化物。因此,幼儿会因为要获得同样的强化物,一再表现出扰乱行为。
2.情感型
第二种原因称为“情感型”或“神经质型”,这类型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内心情绪不安的一种表现。也许他内心有一份莫名的焦虑及恐惧,也许是家庭气氛不和谐,也许是对学校有强烈的不安心理或觉得会被排斥等,都可能使他产生扰乱行为。
与第一种类型一样,这一类型的扰乱行为在第一次出现后,常因其所产生的结果而受到增强(例如:成功地威胁或吓阻了其他同学,或是协助他释放紧张不安的情绪)。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与第一种类型不同,情感型的扰乱行为源于个人内心的情绪痛苦或压力。
3.社会型
第三种原因称为“社会型”,这类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或知识,不知如何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事情而产生的。
面对以上三种不同起因的扰乱行为,我们到底如何处理,才能改变幼儿的行为呢?
对于“制约型”的幼儿来说,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是很恰当的,如果老师或妈妈在幼儿出现扰乱行为时,不以他喜欢的活动或糖果来“制止”(安抚)他,反而忽视他的行为;或当他表现出良好行为的时候,才给他糖果、让他玩喜爱的游戏和玩具,很快幼儿的扰乱行为就会因为老师或妈妈只鼓励好的行为而停止。大部分这种情况只要成人坚持不去注意或安抚,即可使幼儿停止其扰乱行为。
对于“情感型”的幼儿来说,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虽然也可以停止他的扰乱行为,但是却无法消除他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或伤害,反而可能会促使幼儿以另一种方式来发泄内心的压力。这种类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因此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提供机会让幼儿习得新的技巧与信心。教师可以采取“治疗性回应”,又称为“感情反射法”,先对幼儿的感受表示理解和认同,让幼儿安心,再让他了解虽然他此次的扰乱行为被接受了,但是这样的方法却不是最好的,同时,教导幼儿以其他不具破坏性的方法来宣泄内心的压力。
对“社会型”的幼儿来说,直接教他(示范)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就足够了。教师需要告诉幼儿或协助幼儿澄清他的问题所在,并建议他一些应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可。有时也可以鼓励幼儿试着自行分析当前所遭遇的问题(如想参加别人的游戏),再找出适当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型”或“制约型”的扰乱行为施以“治疗性回应”并不合适,因为并不是所有幼儿都需要发泄情绪,有的扰乱行为是被“教”出来的,有的仅仅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已。如果事先对幼儿发生扰乱行为的原因未多加了解,而一味地施以“行为改变技术”的话,外在扰乱行为虽然消失了,却忽略了幼儿受伤的内心,或者忽略了该教而未教的社会常识与社交技巧。但若全部施以“治疗性回应”,则“制约型”的扰乱行为反而可能会因受到注意而延长了他的扰乱行为。
如何判断幼儿的扰乱行为是属于哪一种原因呢?
一般而言,“制约型”比较容易辨认,通常都是比较外显且令人难以忍受的。“情感型”的行为则不容易察觉,且持久不消,这种类型的行为通常可从幼儿行为的紧张与严肃状态分辨出来,比如通过幼儿扭动身体的样子、眼神及面部表情判断幼儿是否有情绪上的压力。如果无法判断幼儿的行为到底属于哪一种原因时,最安全的办法是,先教给幼儿社会常识及社交技巧,再教导幼儿以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这个方法不奏效或不总是有用,教师就需要仔细分析行为发生的情境,以决定此项扰乱行为真正的原因。
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每一种行为的出现也可能是几种原因混合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了解幼儿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原因,虽然“行为改变技术”是一项有效的工具,但是它并不能完全解决情感上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多的是要关注幼儿时刻变化着的情绪。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