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危险!千万别用这7种方法“逗”娃
时间:2017-05-24 10:32:00
点击率:960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小宝宝都长得圆嘟嘟的,非常招人喜欢,总想逗它一下,但是很多逗娃行为潜藏着危险,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一下了,千万别用这7种方法“逗”娃,危险!
1、抛宝宝——易扭伤宝宝的头部造成颈椎脱位把宝宝抛向高空是家长们经常逗弄孩子的常用动作,而宝宝们的反应一般都是很开心的配合着,但是这种游戏不建议家长们做也最好不要让其他人抛着逗孩子。
首先,宝宝虽然现在的在成人手里感觉很轻,可是自上落下跌落的力量还是非常大的,不仅有可能弄伤自己,而且大人的手指在游戏的过程也有可能戳伤或者抓伤宝宝,如果被戳到要害部位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此外,如果家长们一旦失手没有接住,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是接住了,孩子下降时的冲击力也很容易造成宝宝脆弱的颈椎脱位或半脱位。
小贴士:
(1)大家不妨尝试用一个鸡蛋代替孩子,把鸡蛋抛到相同高度让它自由落体就能类推出宝宝在游戏中受到的冲击力了;
(2)也可以用鸡蛋代替宝宝,抛到类似高度然后用手去接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身体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收到的力量了。
(3)如果想要总此方法逗孩子,千万要注意别抛得太高,参照自己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自己头部,孩子身体的上下幅度最好控制在三四十公分以内。抛的动作要慢些,接的动作要快些。
2.过多的逗宝宝笑——宝宝一下子高兴过头很容易缺氧、窒息
适当地逗逗小宝宝开心,可以给家里人带来不少乐趣。但是,过分的逗孩子笑却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
这是因为,宝宝现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且大脑皮层的协调能力有限,如果逗得孩子笑声连绵不绝,宝宝一下子笑过了头会造成瞬间窒息、缺氧,严重的话还会引起暂时性脑缺血,有损大脑功能。而且过分张口大笑,很容易造成脆弱稚嫩的下颌关节脱臼。
睡前半个小时左右,最好不要逗孩子笑,到时候宝宝太兴奋了这会影响宝宝入睡。
3.抓着宝宝的手转圈子——游戏过程中容易倒致脱臼、骨折
不少家长喜欢拉着孩子的双手,然后和他转圈圈,而且一些家长在游戏过程中越转越快,不少孩子游戏过程中脚都离地了。
这种逗乐最好不要玩,一则会使宝宝转得头晕眼花,游戏停下来以后放在地上容易站立不稳,甚至跌伤。二则有时还因离心力的作用,容易使宝宝的手腕关节在游戏过程中脱位。再者大人再转圈子游戏中也很容易犯晕跌倒。所以最好不要玩这个游戏。
小贴士:如果要玩请抓宝宝的衣服或者胳膊下处,圈数最好控制在3~5以内而且一定要慢慢的。
4.“拔萝卜”动作——关节脱臼、脊椎骨受损
有些大人出于无意想试一下宝宝的重量或者逗宝宝开心,就喜欢用双手提拉着孩子的手臂,让其整个身体离开地面。这个游戏看似没有什么危险,事实上还是暗藏“杀机”的。
因为孩子的关节部位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所以这种动作最易扭伤宝宝的手腕关节和肩关节,特别是不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乱动乱踢,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手臂脱臼,增添宝宝的痛苦。
5.捏宝宝的面颊——可能会降低腮腺管收缩能力
不少宝宝的脸颊显示出他们这个时期特有的婴儿肥,皮肤看起滑滑的嫩嫩的,整个小脸看起来胖嘟嘟,非常的可爱,不少大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去捏一捏。
但你知道吗?由于这个时期宝宝的面颊脂肪垫丰满,肌肉张力较低,如果经常受到外力的刺激,很容易使局部软组织和血管神经受到损伤。
而且也会造成腮腺和腮腺管收缩能力下降,引起宝宝爱流口水和腮腺感染。
6.抛食物——容易异物卡喉
有些家长为了逗宝宝吃东西,会让宝宝张开嘴,向其口内投花生米或者其他小份食物,而宝宝以为是在和他做游戏投一次吃一点,这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特别是花生米和豆子,一旦花生米或者豆子不小心投入到宝宝气管,或者是在宝宝大笑时呛入气管,轻者呛咳,重者还会窒息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相当危险的。
小贴士:最好还是慢慢喂,让孩子慢慢吃东西,而且宝宝口中含有食物的时候最好不要逗他开心。
7.触摸生殖器——泌尿系统感染
有一些成年人喜欢开无聊的玩笑,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家好不容易看到再添新丁,很喜欢翻开衣服看孩子的下身,有些人还会动上手摸男宝宝的下身,这种行为相当不雅而且又不卫生。
宝宝这个时期的生殖器和尿道粘膜比较娇嫩,很容易受到损伤。如果经常有人触摸宝宝的生殖器,会使得大人手上沾染的细菌或者病菌侵入宝宝尿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问题。所以最好别让人碰孩子的下身。
宝宝的肌肤和关节都是很脆弱稚嫩的,适当地逗宝宝开心,既可以给家庭带来欢乐,也能使宝宝在开心快乐中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ouerjiao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
上一篇:毕业季:亲爱的老师,谢谢您!
下一篇:孩子和你讨价还价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