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幼师必备:小班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5个教学方法
时间:2017-03-03 09:12:00
点击率:8722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模式排序是指个体对物体间内在的规则关系的认识,是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容之一。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模式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因为需要他们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规律”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接触到不少有规律排列的物体,如花坛里的花、院子的围墙、杯子上的图案、衣裤上的花边等等。孩子们在游戏中搭围墙、拼花朵、穿项链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按照一定的规律间隔(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排列。为了引导幼儿把这些体验和经验加以统合整理、执简驭繁,教师有必要按照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个体的不同需求,将一些最基本的按模式排序的内容进行组织、引导,帮助幼儿提升已有的模式排序经验,形成一定的序概念。经过教学实践
经验、游戏、操作、表达、应用是有效开展小班模式排序的五个要素。
1、经验——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前提条件
再如,春天到了,我组织幼儿参观公园。在欣赏公园美景的同时,把观察公园的围墙和花坛中花的摆放作为活动的重点。很快,我就听到幼儿交流起来:公园的围墙是按照“柱子、栏杆,柱子、栏杆……”的规律围起来的;花坛的花有的是一排一种颜色,有的是“红色、黄色,红色、黄色……”有间隔摆放的。回园后,他们将这一经验迁移到建构游戏中,把奶罐当成柱子,把矿泉水瓶当成栏杆……
有规律的排序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而是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与材料中隐含着的。只有当模式排序学习融人到幼儿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儿产生更大学习兴趣与愿望,让经验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体。
2、游戏——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最佳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关注幼儿的直接经验,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引发幼儿的学习。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摆弄材料时,往往会把材料排列成某一顺序,如叠高,或排列成一排,这说明了此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意识,“序”思维已开始萌芽。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儿童自发的、有充足材料支撑并得到教师支持的游戏”,帮助幼儿把已有经验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排序行为转化成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比如,在建构主题游戏“花园”时,我提供了隐含学习模式排序目标的建构材料——正方形和三角色的积木、矿泉水瓶和王老吉饮料瓶供幼儿围合围墙;并提供了花片供幼儿拼搭花儿。游戏时,幼儿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点,然后讨论怎样围合的围墙、怎样摆放的花才能让“花园”更加美。以下是几组幼儿合作完成后呈现的不一样的“花园”。
A组:花园的四条边其中对面两条边用正方形围合,另外对面两条边是用三角形围合;花朵是一朵红色、一朵黄色间隔摆放的。
B组:花园的四条边是由一个矿泉水瓶,一个王老吉饮料瓶间隔摆放的,花园的花是一排红色、一排蓝色间隔摆放的。
C组:(这组是临时组建的,材料也是班上现有的)花园的围墙是由一块长方形积木、一个酸奶瓶间隔摆放;左边的花全部是黄色(有幼儿说是油菜花),右边的花全部是蓝色。
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模式排序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操作——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为载体,这是由学前儿童特有的具体形象思维所决定的。《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学习模式排序,应该是从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最终逐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排序概念和技能,从而获得丰富的模式排序经验。此时,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模式排序经验,但显得零散,这些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与模式排序概念的建立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时,我认为有必要继续提供隐含教育目标的操作材料,采用小组或集中学习的方式,在操作中梳理、归纳已有的经验,形成一定的序概念。
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一般会表现出这样的特点:3岁以后就表现出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简单模式的辨别能力;随后幼儿能在模式复制的基础上对模式的排列规律进行一定的预测;最后能够在没有任何模式示范的情况下创造出自己的模式。由上述特点可以得出,幼儿对模式排序的操作学习一般可以分为模仿性操作学习、形成性操作学习、探索性操作学习、创造性操作学习。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以及对模式排序认知的理解,以模式ABAB为例,在组织幼儿学习模式排序时,一般可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模仿性操作学习。即模式排列。幼儿按照排列模式选取相同的材料,采取匹配的方法一个一个地跟着模式排列。这里所说的匹配可以是重叠排列也可以是一一对应的排列。
2.形成性操作学习。即接着排列。从两组或两组以上已经排好的物体中去发现排列的规律,然后按此规律接着排下去。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提供的排列模式至少是两组重复,否则就会干扰幼儿对模式的认识。以ABAB模式为例,如果教师出现的是ABA让幼儿续排,幼儿很可能把ABA看成一组而续排为ABAA(BA)而没有跟上B。
3.探索性操作学习。即模式探索排列。幼儿依据教师规定的排序模式、提供的操作材料,思考如何变通出不一样的模式排序结果。以ABC模式为例,教师提供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色花片,鼓励幼儿探索出所有不一样的ABC模式的排列方法。此方法是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幼儿按规定的模式和提供的材料,变通出更多不一样的结果。
当有了大量的序列感性经验后,幼儿对序列的认知也将随之建立,并随着对序列认知的不断深刻,变通、创造性思维也会随之出现。也只有到了这时候,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并非可以通过一次的“教”或完全依赖“教”可以获得的。因为,幼儿学习排序的兴趣是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排序能力也是在做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高的。
4、表达——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关键环节
《指南》在数学领域的第二个目标中指出,除了数、量和数量关系的内容目标之外,还蕴含了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性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表达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他们对数的理解。交流能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并促使幼儿对这一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为此,在模式排序活动中不仅仅是操作,更需要语言来促进理解、吸收、消化。
幼儿在识别物体的排列模式并按模式进行排列,或自己创造出一种新的排列模式后,都需要用口述的方式进行解释。幼儿口述排列模式时的表达方式也可反映幼儿不同的思维水平。小班幼儿口述模式方法主要是认读法,即按照自己排列的模式逐一认读,此刻,教师不但观其行,还要听其言,才能对幼儿的模式排序认知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以AABB模式排序为例,两名幼儿各串出了同样的项链:●○○◎○●○○◎○○●○○◎○○
●—— 代表红色
○——代表黄色
◎——代表绿色
第一名幼儿认读为:红黄黄、绿黄黄、红黄黄、绿黄黄……第二名幼儿认读为:一粒红两粒黄、一粒绿两粒黄、一粒红两粒黄、一粒绿两粒黄……显而易见,这两种表述所显示出幼儿的能力是不同的,后一名幼儿的认读能更清晰地表述排列规律。因此,当幼儿排序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向幼儿提出口述模式的要求,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幼儿掌握模式排序的水平。
5、应用——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目的
《指南》指出,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经验的应用就是让幼儿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与前面不同的是,教师弱化了自己的指导作用,位置更靠后了。将排序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应用是教学的目的,一种知识的获得必须与形成相关的能力相一致才是有用的、活的知识。因此,幼儿在模式排序活动中,初步把握一些排列的规律以后,教师就必须利用各种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迁移、应用。
1.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我们会提出按“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的规律排队,并引导幼儿自我纠正。一段时间后,为增添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会让幼儿扮演图形宝宝(水果宝宝)开火车,引导幼儿按照形状、颜色、大小、品种等特征进行一一间隔的排列,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节日活动。把排序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幼儿园的节日庆祝主题活动,可以使教育的需要与幼儿的需要有机结合。如制作“拉花”、插“彩旗”。我为幼儿提供两种颜色的彩色纸条,引导幼儿间隔搭配制作“拉花”;引导幼儿按AABB的模式将红、黄两色的彩旗插在窗台边。当幼儿看到教室上空悬挂着的“拉花”、窗台边上迎风飘扬的彩旗时,他们在体验欢乐节日的同时,也感受到“拉花”、“彩旗”的规律美。
3.审美活动。在美术装饰画的表现方法、音乐的节奏、建构游戏的拼搭、日常物品的摆放、绿化环境的布置、小朋友的服装等方面,都可以实际应用排序规律。这些经验将为今后幼儿在中大班的继续学习提供经验上的支持。
模式排序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只有当它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景,才给了幼儿将模式排序进行更加宽广的迁移和应用的机会,才能提高幼儿应用模式排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经验、游戏、操作、表达、应用是有效开展小班模式排序的五个要素。
1、经验——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前提条件
杜威指出,知识的学习应该融进儿童自己的经验和活动,学习活动应与真实情景和真实的任务相联系,而不是一种纯粹的练习。将模式排序的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不仅是有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前所述,在幼儿身处的环境和活动中,有规律排列的事例比比皆是,模式排序教学就要从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视它们为模式排序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节日到了,我带幼儿参观“节日的街道”,街道两边悬挂的彩旗、灯笼都是幼儿的最爱。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彩旗有哪些颜色,红色、黄色的彩旗是怎样排排队的;灯笼长得一样吗,圆圆的灯笼和椭圆的灯笼是怎样排排队的。
幼儿边看边说。回园后,我们也用红、黄彩旗,圆圆的和椭圆的灯笼等材料,将教室布置起来。当这些有规律的情景再次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非常兴奋。我想,他们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一定能感受到有规律排序的美。再如,春天到了,我组织幼儿参观公园。在欣赏公园美景的同时,把观察公园的围墙和花坛中花的摆放作为活动的重点。很快,我就听到幼儿交流起来:公园的围墙是按照“柱子、栏杆,柱子、栏杆……”的规律围起来的;花坛的花有的是一排一种颜色,有的是“红色、黄色,红色、黄色……”有间隔摆放的。回园后,他们将这一经验迁移到建构游戏中,把奶罐当成柱子,把矿泉水瓶当成栏杆……
有规律的排序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而是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与材料中隐含着的。只有当模式排序学习融人到幼儿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儿产生更大学习兴趣与愿望,让经验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体。
2、游戏——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最佳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关注幼儿的直接经验,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引发幼儿的学习。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摆弄材料时,往往会把材料排列成某一顺序,如叠高,或排列成一排,这说明了此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意识,“序”思维已开始萌芽。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儿童自发的、有充足材料支撑并得到教师支持的游戏”,帮助幼儿把已有经验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排序行为转化成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比如,在建构主题游戏“花园”时,我提供了隐含学习模式排序目标的建构材料——正方形和三角色的积木、矿泉水瓶和王老吉饮料瓶供幼儿围合围墙;并提供了花片供幼儿拼搭花儿。游戏时,幼儿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点,然后讨论怎样围合的围墙、怎样摆放的花才能让“花园”更加美。以下是几组幼儿合作完成后呈现的不一样的“花园”。
A组:花园的四条边其中对面两条边用正方形围合,另外对面两条边是用三角形围合;花朵是一朵红色、一朵黄色间隔摆放的。
B组:花园的四条边是由一个矿泉水瓶,一个王老吉饮料瓶间隔摆放的,花园的花是一排红色、一排蓝色间隔摆放的。
C组:(这组是临时组建的,材料也是班上现有的)花园的围墙是由一块长方形积木、一个酸奶瓶间隔摆放;左边的花全部是黄色(有幼儿说是油菜花),右边的花全部是蓝色。
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模式排序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操作——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为载体,这是由学前儿童特有的具体形象思维所决定的。《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学习模式排序,应该是从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最终逐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排序概念和技能,从而获得丰富的模式排序经验。此时,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模式排序经验,但显得零散,这些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与模式排序概念的建立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时,我认为有必要继续提供隐含教育目标的操作材料,采用小组或集中学习的方式,在操作中梳理、归纳已有的经验,形成一定的序概念。
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一般会表现出这样的特点:3岁以后就表现出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简单模式的辨别能力;随后幼儿能在模式复制的基础上对模式的排列规律进行一定的预测;最后能够在没有任何模式示范的情况下创造出自己的模式。由上述特点可以得出,幼儿对模式排序的操作学习一般可以分为模仿性操作学习、形成性操作学习、探索性操作学习、创造性操作学习。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以及对模式排序认知的理解,以模式ABAB为例,在组织幼儿学习模式排序时,一般可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模仿性操作学习。即模式排列。幼儿按照排列模式选取相同的材料,采取匹配的方法一个一个地跟着模式排列。这里所说的匹配可以是重叠排列也可以是一一对应的排列。
2.形成性操作学习。即接着排列。从两组或两组以上已经排好的物体中去发现排列的规律,然后按此规律接着排下去。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提供的排列模式至少是两组重复,否则就会干扰幼儿对模式的认识。以ABAB模式为例,如果教师出现的是ABA让幼儿续排,幼儿很可能把ABA看成一组而续排为ABAA(BA)而没有跟上B。
3.探索性操作学习。即模式探索排列。幼儿依据教师规定的排序模式、提供的操作材料,思考如何变通出不一样的模式排序结果。以ABC模式为例,教师提供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色花片,鼓励幼儿探索出所有不一样的ABC模式的排列方法。此方法是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幼儿按规定的模式和提供的材料,变通出更多不一样的结果。
当有了大量的序列感性经验后,幼儿对序列的认知也将随之建立,并随着对序列认知的不断深刻,变通、创造性思维也会随之出现。也只有到了这时候,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并非可以通过一次的“教”或完全依赖“教”可以获得的。因为,幼儿学习排序的兴趣是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排序能力也是在做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高的。
4、表达——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关键环节
《指南》在数学领域的第二个目标中指出,除了数、量和数量关系的内容目标之外,还蕴含了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性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表达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他们对数的理解。交流能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并促使幼儿对这一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为此,在模式排序活动中不仅仅是操作,更需要语言来促进理解、吸收、消化。
幼儿在识别物体的排列模式并按模式进行排列,或自己创造出一种新的排列模式后,都需要用口述的方式进行解释。幼儿口述排列模式时的表达方式也可反映幼儿不同的思维水平。小班幼儿口述模式方法主要是认读法,即按照自己排列的模式逐一认读,此刻,教师不但观其行,还要听其言,才能对幼儿的模式排序认知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以AABB模式排序为例,两名幼儿各串出了同样的项链:●○○◎○●○○◎○○●○○◎○○
●—— 代表红色
○——代表黄色
◎——代表绿色
第一名幼儿认读为:红黄黄、绿黄黄、红黄黄、绿黄黄……第二名幼儿认读为:一粒红两粒黄、一粒绿两粒黄、一粒红两粒黄、一粒绿两粒黄……显而易见,这两种表述所显示出幼儿的能力是不同的,后一名幼儿的认读能更清晰地表述排列规律。因此,当幼儿排序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向幼儿提出口述模式的要求,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幼儿掌握模式排序的水平。
5、应用——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目的
《指南》指出,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经验的应用就是让幼儿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与前面不同的是,教师弱化了自己的指导作用,位置更靠后了。将排序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应用是教学的目的,一种知识的获得必须与形成相关的能力相一致才是有用的、活的知识。因此,幼儿在模式排序活动中,初步把握一些排列的规律以后,教师就必须利用各种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迁移、应用。
1.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我们会提出按“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的规律排队,并引导幼儿自我纠正。一段时间后,为增添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会让幼儿扮演图形宝宝(水果宝宝)开火车,引导幼儿按照形状、颜色、大小、品种等特征进行一一间隔的排列,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节日活动。把排序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幼儿园的节日庆祝主题活动,可以使教育的需要与幼儿的需要有机结合。如制作“拉花”、插“彩旗”。我为幼儿提供两种颜色的彩色纸条,引导幼儿间隔搭配制作“拉花”;引导幼儿按AABB的模式将红、黄两色的彩旗插在窗台边。当幼儿看到教室上空悬挂着的“拉花”、窗台边上迎风飘扬的彩旗时,他们在体验欢乐节日的同时,也感受到“拉花”、“彩旗”的规律美。
3.审美活动。在美术装饰画的表现方法、音乐的节奏、建构游戏的拼搭、日常物品的摆放、绿化环境的布置、小朋友的服装等方面,都可以实际应用排序规律。这些经验将为今后幼儿在中大班的继续学习提供经验上的支持。
模式排序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只有当它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景,才给了幼儿将模式排序进行更加宽广的迁移和应用的机会,才能提高幼儿应用模式排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