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
父母必看:别再让孩子为你无序的生活买单了!
时间:2017-03-03 09:08:00
点击率:1064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首先需要认清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混乱的家庭环境不单是指家庭生活的混乱无序、无组织条理性,还包括高噪音,以及缺少时间和空间的组织性。
据研究,混乱的家庭环境和无序的生活习惯有可能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包括:
儿童可能会将孤立自己作为一种应对外部环境的机制,从而导致孤独和悲伤。
会阻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干扰儿童对情绪和行为的抑制控制,影响儿童的注意调节机制,和儿童掌控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压力失调,干扰儿童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影响儿童本体安全感和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
混乱的环境不利于幼儿秩序感培养
有序的环境使得孩子能够及时找到他们要探索的事物,使得他们的心理更为有序,不浪费精力。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安静而有秩序地生活,以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相反在无序的环境中,孩子容易烦躁,甚至产生心理紊乱。
也许你会质疑,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周围的环境不是一团糟吗?例如爱因斯坦。据说混乱的环境还有利于创造力呢。为什么在儿童这里,混乱的环境是有害的呢?
而儿童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儿童时期,正处于大量的吸收环境刺激的阶段,他们通过种种感觉形成概念、形成判断。
那么,环境的有序度和他们心理的有序度几乎是镜像关系。环境有多乱,心理有多乱。环境多么有序,他们的心理就是多么的有序。
所以,即便混乱的环境对你无所谓,甚至有助于你的创造力。那就在办公室里混乱吧,像爱因斯坦那样。而在家里,还是给孩子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以便给他们一个有序的心理。
请给孩子一个有序的规律生活
日常生活规律是把个人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基础,日常生活无序将阻碍儿童的时间顺序感,消弱自我调节能力,使儿童很难控制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其掌控感和自我效能。
居住在生活节律较好的家庭中的儿童,具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和较少的行为调节问题。而那些来自低凝聚力、无组织和无秩序的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心理抑郁。
现在,很多家长的作息行为出现“不正常”,甚至将这种“不正常”作息习惯直接地转移给孩子:加班夜归的父母为了见见孩子、跟孩子玩玩,竟然延迟孩子睡觉时间。
甚者一位妈妈持续一年容许孩子凌晨两时才上床,问她为何,她说,因为自己习惯晚睡,又想多和孩子在一起,于是每晚抱着孩子一起看电视。问她孩子翌日何时起床?她从容地答下午一时……
晚睡晚起对身心的影响不用多提,大家都知道这是有害无益的。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也进入到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中呢?
身为父母应该要做的是合理安排家庭的日常生活事务,提前做好家庭生活计划,比如进餐时间、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等,做到未雨绸缪,防止特殊事务发生时仓促行事,致使家庭生活节律陷于混乱境地。
同时,父母要做好儿童的行为榜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儿童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做事有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而不会手忙脚乱,这样的人更容易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0-4岁是幼儿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此时个体从向内的秩序感受逐渐转向对外在事物的秩序形式特别关注,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
因此,爸爸妈妈要抓住时机,在生活中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序的好习惯。
1、让孩子参与有序环境的创设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观察力相当敏锐,有时家长稍加变动他们熟悉物品的摆放位置,打破了孩子内心的秩序感,他就会发脾气、哭闹。
因此,家长可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居布置、挑选装饰物等,一方面避免突然的环境变化引起孩子的不安,另一方面也可激发他主动发展秩序感。
在秩序敏感期中,孩子最喜欢在“有序的位置”找到特定的物品。所以,不妨在家里放一个和孩子一样高低的小书架,让他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
在书架上分别贴上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宝宝在模仿中很容易分辨出哪些是爸爸的书,哪些是妈妈的书,哪些是宝宝的书,慢慢地,就能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物品了。
建立持续稳定的学习习惯,营造有序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也很重要。例如,每天晚上,家长要在一定时间段和孩子一起“看书”,教孩子正确的阅读顺序和方法,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朗读儿歌、童话,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2、带购物本去超市
待孩子稍长大些,家长可以让他自由翻阅超市食品的宣传海报,共同商量需要购买的物品,然后再由孩子将要购买的物品图片剪下来粘贴在自制的购物本上,图片上没有的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画出来。
购买时,可引导孩子观察超市商品摆放的位置和顺序,商量一个合理的计划,鼓励孩子按照购物本上的购买计划来一一对应地挑选,并整齐地摆放在小推车上。
3、行动有计划
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以直觉行动为主,计划性比较差,这很正常,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在学习制定计划、按计划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好习惯。
比如晚上孩子常常玩到很晚都不愿洗漱睡觉,还大发脾气,弄得家长头疼不已。这时,可以试着一起来做个睡前小计划。
先罗列一下睡前我们都要做些什么,比如:吃水果、看电视、玩玩具、刷牙、洗脸、洗脚、洗袜子,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要带的用品。
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哪一件事情比较重要,我们要最先做;哪一件事情比较费时间,我们也要先做;还有哪几件事情是可以整合在一起做的等等。
最后我们再和孩子一起画一张小表格,把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先后顺序来进行排列,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去执行。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据研究,混乱的家庭环境和无序的生活习惯有可能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包括:
儿童可能会将孤立自己作为一种应对外部环境的机制,从而导致孤独和悲伤。
会阻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干扰儿童对情绪和行为的抑制控制,影响儿童的注意调节机制,和儿童掌控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压力失调,干扰儿童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影响儿童本体安全感和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
混乱的环境不利于幼儿秩序感培养
有序的环境使得孩子能够及时找到他们要探索的事物,使得他们的心理更为有序,不浪费精力。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安静而有秩序地生活,以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相反在无序的环境中,孩子容易烦躁,甚至产生心理紊乱。
也许你会质疑,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周围的环境不是一团糟吗?例如爱因斯坦。据说混乱的环境还有利于创造力呢。为什么在儿童这里,混乱的环境是有害的呢?
原因很简单:人所接受的信息,70%是通过视觉接受的,这对成人和儿童都是如此。但是,成人的心理主要是由抽象的思维主导的。
比如爱因斯坦,他在成年之后,主要思考的都是物理学理论。他的大脑已经高度有序化。周边的图书,偶尔随手翻翻,当做放松,或者偶尔激发灵感。而儿童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儿童时期,正处于大量的吸收环境刺激的阶段,他们通过种种感觉形成概念、形成判断。
那么,环境的有序度和他们心理的有序度几乎是镜像关系。环境有多乱,心理有多乱。环境多么有序,他们的心理就是多么的有序。
所以,即便混乱的环境对你无所谓,甚至有助于你的创造力。那就在办公室里混乱吧,像爱因斯坦那样。而在家里,还是给孩子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以便给他们一个有序的心理。
请给孩子一个有序的规律生活
日常生活规律是把个人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基础,日常生活无序将阻碍儿童的时间顺序感,消弱自我调节能力,使儿童很难控制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其掌控感和自我效能。
居住在生活节律较好的家庭中的儿童,具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和较少的行为调节问题。而那些来自低凝聚力、无组织和无秩序的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心理抑郁。
现在,很多家长的作息行为出现“不正常”,甚至将这种“不正常”作息习惯直接地转移给孩子:加班夜归的父母为了见见孩子、跟孩子玩玩,竟然延迟孩子睡觉时间。
甚者一位妈妈持续一年容许孩子凌晨两时才上床,问她为何,她说,因为自己习惯晚睡,又想多和孩子在一起,于是每晚抱着孩子一起看电视。问她孩子翌日何时起床?她从容地答下午一时……
晚睡晚起对身心的影响不用多提,大家都知道这是有害无益的。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也进入到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中呢?
身为父母应该要做的是合理安排家庭的日常生活事务,提前做好家庭生活计划,比如进餐时间、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等,做到未雨绸缪,防止特殊事务发生时仓促行事,致使家庭生活节律陷于混乱境地。
同时,父母要做好儿童的行为榜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儿童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做事有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而不会手忙脚乱,这样的人更容易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0-4岁是幼儿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此时个体从向内的秩序感受逐渐转向对外在事物的秩序形式特别关注,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
因此,爸爸妈妈要抓住时机,在生活中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序的好习惯。
1、让孩子参与有序环境的创设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观察力相当敏锐,有时家长稍加变动他们熟悉物品的摆放位置,打破了孩子内心的秩序感,他就会发脾气、哭闹。
因此,家长可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居布置、挑选装饰物等,一方面避免突然的环境变化引起孩子的不安,另一方面也可激发他主动发展秩序感。
在秩序敏感期中,孩子最喜欢在“有序的位置”找到特定的物品。所以,不妨在家里放一个和孩子一样高低的小书架,让他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
在书架上分别贴上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宝宝在模仿中很容易分辨出哪些是爸爸的书,哪些是妈妈的书,哪些是宝宝的书,慢慢地,就能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物品了。
建立持续稳定的学习习惯,营造有序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也很重要。例如,每天晚上,家长要在一定时间段和孩子一起“看书”,教孩子正确的阅读顺序和方法,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朗读儿歌、童话,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2、带购物本去超市
待孩子稍长大些,家长可以让他自由翻阅超市食品的宣传海报,共同商量需要购买的物品,然后再由孩子将要购买的物品图片剪下来粘贴在自制的购物本上,图片上没有的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画出来。
购买时,可引导孩子观察超市商品摆放的位置和顺序,商量一个合理的计划,鼓励孩子按照购物本上的购买计划来一一对应地挑选,并整齐地摆放在小推车上。
3、行动有计划
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以直觉行动为主,计划性比较差,这很正常,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在学习制定计划、按计划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好习惯。
比如晚上孩子常常玩到很晚都不愿洗漱睡觉,还大发脾气,弄得家长头疼不已。这时,可以试着一起来做个睡前小计划。
先罗列一下睡前我们都要做些什么,比如:吃水果、看电视、玩玩具、刷牙、洗脸、洗脚、洗袜子,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要带的用品。
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哪一件事情比较重要,我们要最先做;哪一件事情比较费时间,我们也要先做;还有哪几件事情是可以整合在一起做的等等。
最后我们再和孩子一起画一张小表格,把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先后顺序来进行排列,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去执行。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