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
父母必看:养孩子累,是因为你一直在“错位教育”
时间:2017-02-21 09:12:00
点击率:875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没少费劲儿,为什么不见成效?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孩子的生长规律缺乏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是“错位教育”。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劲儿也没少费,为什么不见成效?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孩子的生长规律缺乏了解。
比如,一岁的孩子闹,家长认为他在和自己作对,或者认为他是在要挟自己。其实,孩子只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绪,不会表达而已。你可以逐渐去教他表达。国外甚至有人教婴儿使用手语,帮孩子沟通。
其实妈妈不必伤心。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幼儿看到不幸,会表现出好像自己同样在体验痛苦一样,这是一种移情式唤醒。他们会用离开、漠视,甚至攻击对方,来缓解自己的这种不适。随着孩子长大,他才能逐渐做到把这种共情体验,转向对痛苦者的关心和帮助。
再比如,有些幼儿家长常说孩子不虚心、逞能、不让大人教。其实孩子这样的表现很正常。研究发现,三至五岁的幼儿,通常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他们常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能胜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习大量的技能,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有学东西的自信。
我们现在常说,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什么叫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就是不超前、不滞后,不是总在做错位的教育——婴儿期把孩子交给别人带、不陪伴,没有培养安全型母婴依恋;孩子一两岁时,过多立规矩、不顾孩子各种敏感期,为了培养“品德”而和孩子无谓地较劲。
孩子四五岁时,他的大脑开始有执行控制能力了,但家长该给的界限却没有给,该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由地玩和交往,却不做,而把重心放在超前学小学知识上了;上学后,又把孩子的成长、独立看作失控,越发加紧监控;孩子上大学又去陪读;毕业又替孩子去相亲(这都是在补学前家教落下的课——因为在孩子幼儿时,交往的窗口期,我们没让他自由交往)……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劲儿也没少费,为什么不见成效?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孩子的生长规律缺乏了解。
比如,一岁的孩子闹,家长认为他在和自己作对,或者认为他是在要挟自己。其实,孩子只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绪,不会表达而已。你可以逐渐去教他表达。国外甚至有人教婴儿使用手语,帮孩子沟通。
两岁的孩子闹,常是因为他既渴望独立做事,同时因为能力有限又做不好,导致有焦虑情绪。两岁是个小叛逆期和各种敏感期并存的年龄。他现在的闹,在两三岁期间还会多次出现,但只要您现在态度平和地同孩子理性、正向沟通,那么到了四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就会做得比较好了。
再如,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手破出血了,漠视走开,妈妈心里顿时悲从中来,觉得孩子不知心疼自己,是不是该教育教育了。其实妈妈不必伤心。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幼儿看到不幸,会表现出好像自己同样在体验痛苦一样,这是一种移情式唤醒。他们会用离开、漠视,甚至攻击对方,来缓解自己的这种不适。随着孩子长大,他才能逐渐做到把这种共情体验,转向对痛苦者的关心和帮助。
再比如,有些幼儿家长常说孩子不虚心、逞能、不让大人教。其实孩子这样的表现很正常。研究发现,三至五岁的幼儿,通常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他们常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能胜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习大量的技能,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有学东西的自信。
我们现在常说,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什么叫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就是不超前、不滞后,不是总在做错位的教育——婴儿期把孩子交给别人带、不陪伴,没有培养安全型母婴依恋;孩子一两岁时,过多立规矩、不顾孩子各种敏感期,为了培养“品德”而和孩子无谓地较劲。
孩子四五岁时,他的大脑开始有执行控制能力了,但家长该给的界限却没有给,该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由地玩和交往,却不做,而把重心放在超前学小学知识上了;上学后,又把孩子的成长、独立看作失控,越发加紧监控;孩子上大学又去陪读;毕业又替孩子去相亲(这都是在补学前家教落下的课——因为在孩子幼儿时,交往的窗口期,我们没让他自由交往)……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