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教学技巧:幼师培养幼儿探索兴趣的3大教育方法
时间:2017-01-11 09:12:00
点击率:2125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探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获得发展的。幼儿天性好奇,爱探究,在大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幼儿的眼中却是那么的奇特和有趣,足以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幼儿进行探索的最好的老师,它推动着幼儿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获得各种有意义的成长经验。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的这种“探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十分短暂,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瞬间就会消失。为此,我们要尽量观察、了解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所感兴趣的、关注的事物或问题,并由此开发利用其中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探究行为。
一、顺应、支持幼儿的想法与发现,保护探究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因素论”指出:“在求知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因而,当他们面临外部质疑时,他就有所反应,从而使他的认知结构趋于平衡。”教师的提问给幼儿的探索设置了疑问,促使幼儿积极的思维、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因此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从幼儿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质疑,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的矛盾、关系,发现一些问题,并主动的把问题表达出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探究行为不断深入。为此,我们在科学发现室、区域活动中的科学角、自然角放置了录音机、纸、笔,鼓励幼儿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同时还鼓励幼儿当小小科学家,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找到答案。如:孩子们在饲养小白兔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不知道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他们经过一番争论后,决定把各种食物都喂给小白兔吃,看看小白兔究竟最喜欢吃什么。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孩子们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探究的最初阶段是以无意性为主。仅有质疑也是不够的,要在“质疑”的基础上提供富有挑战的“平台”,帮助和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地进行探究。如:冬末初春时,幼儿对蚂蚁产生了兴趣,他们到幼儿园的各个地方找寻蚂蚁,可是一只蚂蚁也没有。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蚂蚁都到哪里去了呢?”看着孩子们扫兴而归,我及时问到:“怎么会没有呢?再找找吧!”孩子们又到各个地方去认真找寻了一番,但仍然没有发现。这时幼儿有了许多的想法,有的认为蚂蚁在睡觉;有的认为蚂蚁都爬到树叶上了;还有的认为应该用饼干、面包把蚂蚁引出来……。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想一想,你们以前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蚂蚁的呢?”有的说在热天的时候,有的说是在天冷的时候。“到底在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我鼓励幼儿平时注意观察,还设计了一张记录表(时间、天气、温度、情况)帮助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没想到我设计的“记录表”对幼儿的探究提出了挑战,孩子们结伴分组寻找,记录,他们的无意行为逐步转变为有意行为,探究的兴趣更浓、更深入、更持久,最终获得了成功——发现温度和蚂蚁出现之间的关系。
三、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重材料的选择和投放
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实现他们主动建构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介和桥梁。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操作摆弄物体、材料的过程就是幼儿的探究过程。教师适时、适度、适宜地提供与幼儿探究相适应的材料可以启发、推动幼儿探索。而材料的利用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方式上。
在选择材料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那些暗含有价值的材料;选择能引起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选择可以揭示有关现象和事物间关系的材料;选择可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材料等。如: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教师不仅提供了各种能表现物体沉浮的实物,还提供了橡皮泥、铝箔片、塑料小碗等物品,让幼儿探索发现沉下去的东西可以浮起来,浮起来的东西也能沉下去。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变化的环境和事物。在材料的投放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与探究有关的新材料,形成一个变化的、新的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关注。而且幼儿在对环境关注、感兴趣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产生问题,引发争论,从而推动探究的进程。如:幼儿在对“米”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出现了无法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的现象。于是我就在活动室里布置了一幅用米粘成的画,幼儿发现后纷纷加入米贴画的行列中,探索活动又有了新的生长点。
2、重探究的心理氛围
给予幼儿理解与欣赏。教师应关注和理解幼儿平时的探究活动,幼儿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活动过程都是幼儿智慧的闪光点,都是他们兴趣的反映,都有一定的价值。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要学会理解和欣赏,要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给予幼儿鼓励与加油。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幼儿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新的体验,教师要会以同伴身份为他们大呼“加油!”“你的主意真不错,来试试!”“不行没关系,谁有更好的办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提建议,让他们彼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一起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
给予幼儿支持与引领。引领并不是“教”,而是让幼儿在活动中运用各自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但教师有时可以给幼儿一些建议,至于这些建议幼儿是否采纳,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即使他们做了错误的决定也无妨,因为那也是一种学习经验的获得。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一、顺应、支持幼儿的想法与发现,保护探究欲望。
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周围的事物,但由于幼儿在认识事物时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常常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事实上这就是幼儿的一种自发的主动探索,无论这种探索成功与否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我们要试图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并顺应和支持幼儿的想法与发现,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保护他们难能可贵的探究行为。如:幼儿有了宝石花叶瓣再生的经验后,就将自然角里的仙人球和一朵盛开着的菊花折下来重新栽种。他们盼望着能长出许多的仙人球,开出许多的菊花。我们没有打断幼儿实现自己想法的行为,也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和幼儿一起慢慢等待,用事实来调整幼儿的认知。幼儿一旦感到学习和探究某一事物对自己有意义,他才乐于学习和探究,才有真正的动机。上述实例中,幼儿在等待与观察的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追随幼儿兴趣点、关注点,由此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小壁虎借尾巴”、“恐龙妈妈与她的小宝宝”、“蝴蝶的一生”等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景,在质疑与挑战中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因素论”指出:“在求知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因而,当他们面临外部质疑时,他就有所反应,从而使他的认知结构趋于平衡。”教师的提问给幼儿的探索设置了疑问,促使幼儿积极的思维、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因此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从幼儿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质疑,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的矛盾、关系,发现一些问题,并主动的把问题表达出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探究行为不断深入。为此,我们在科学发现室、区域活动中的科学角、自然角放置了录音机、纸、笔,鼓励幼儿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同时还鼓励幼儿当小小科学家,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找到答案。如:孩子们在饲养小白兔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不知道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他们经过一番争论后,决定把各种食物都喂给小白兔吃,看看小白兔究竟最喜欢吃什么。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孩子们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探究的最初阶段是以无意性为主。仅有质疑也是不够的,要在“质疑”的基础上提供富有挑战的“平台”,帮助和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地进行探究。如:冬末初春时,幼儿对蚂蚁产生了兴趣,他们到幼儿园的各个地方找寻蚂蚁,可是一只蚂蚁也没有。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蚂蚁都到哪里去了呢?”看着孩子们扫兴而归,我及时问到:“怎么会没有呢?再找找吧!”孩子们又到各个地方去认真找寻了一番,但仍然没有发现。这时幼儿有了许多的想法,有的认为蚂蚁在睡觉;有的认为蚂蚁都爬到树叶上了;还有的认为应该用饼干、面包把蚂蚁引出来……。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想一想,你们以前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蚂蚁的呢?”有的说在热天的时候,有的说是在天冷的时候。“到底在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我鼓励幼儿平时注意观察,还设计了一张记录表(时间、天气、温度、情况)帮助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没想到我设计的“记录表”对幼儿的探究提出了挑战,孩子们结伴分组寻找,记录,他们的无意行为逐步转变为有意行为,探究的兴趣更浓、更深入、更持久,最终获得了成功——发现温度和蚂蚁出现之间的关系。
三、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重材料的选择和投放
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实现他们主动建构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介和桥梁。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操作摆弄物体、材料的过程就是幼儿的探究过程。教师适时、适度、适宜地提供与幼儿探究相适应的材料可以启发、推动幼儿探索。而材料的利用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方式上。
在选择材料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那些暗含有价值的材料;选择能引起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选择可以揭示有关现象和事物间关系的材料;选择可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材料等。如: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教师不仅提供了各种能表现物体沉浮的实物,还提供了橡皮泥、铝箔片、塑料小碗等物品,让幼儿探索发现沉下去的东西可以浮起来,浮起来的东西也能沉下去。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变化的环境和事物。在材料的投放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与探究有关的新材料,形成一个变化的、新的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关注。而且幼儿在对环境关注、感兴趣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产生问题,引发争论,从而推动探究的进程。如:幼儿在对“米”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出现了无法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的现象。于是我就在活动室里布置了一幅用米粘成的画,幼儿发现后纷纷加入米贴画的行列中,探索活动又有了新的生长点。
2、重探究的心理氛围
给予幼儿理解与欣赏。教师应关注和理解幼儿平时的探究活动,幼儿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活动过程都是幼儿智慧的闪光点,都是他们兴趣的反映,都有一定的价值。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要学会理解和欣赏,要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给予幼儿鼓励与加油。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幼儿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新的体验,教师要会以同伴身份为他们大呼“加油!”“你的主意真不错,来试试!”“不行没关系,谁有更好的办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提建议,让他们彼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一起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
给予幼儿支持与引领。引领并不是“教”,而是让幼儿在活动中运用各自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但教师有时可以给幼儿一些建议,至于这些建议幼儿是否采纳,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即使他们做了错误的决定也无妨,因为那也是一种学习经验的获得。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