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
家园合作:让孩子学会表达内心感受
时间:2016-12-23 09:04:00
点击率:931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对孩子进行家庭教养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他们具备他人意识:在意别人,并对别人的兴趣、需要以及权力敏感。然而,为了更好的了解别人,孩子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在意自己,并对自己敏感。孩子必须能够清楚地识别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并在适当时候将这些感受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为什么让孩子表达感受?
主张让孩子表达感受,并不意味着在一次受到情感伤痛后,都可以随意地发作,而是指应该在表达和不表达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和谐的平衡。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是平淡乏味的。也就是说该发泄的时候就应当发泄,否则积累的太多太久的某些感受,一旦爆发,就会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势不可挡,造成一些甚至是终生遗憾的后果。
根据小孩子的逻辑,如果他的感受没有价值,那么他自己也就分文不值。如果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孩子很快就学会抑制自己的情感,尤其会在父母面前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最终,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困难重重。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只要求孩子听话,不希望听到任何申辩。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最终可能有两种极端情况:孩子要么一直活在压抑中,要么是反抗到底。两种情况均属于心理不健康范畴。
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丢了。”
父母:“那只不过是一个玩具熊。”
孩子:(哭)……
父母:“我们再去买一个不就行了嘛?”
孩子:“我不要再买一个,我就要我的那个。”
父母:“别再无理取闹了。那你为什么自己不小心呢?怪谁?”
释放情感
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丢了。”
父母:“我真的替你难过。你一定很伤心,对吗?”
孩子:“是的,我一直很喜欢它,它对我来说很特别。”
父母:“我知道,这么多玩具里你最爱它。”
孩子:“它一直和我在一起。”
父母:“以后小心点就再也不会丢失心爱的东西了,宝贝,不哭,妈妈爱你。”
怎样培养情感丰富的孩子
进行依附性养育
一个能表达自己需求的婴儿,长大后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及时有效回应的原因。1个月大的孩子,通过啼哭来表达他对食物和温暖怀抱的需求。父母获得了这些信号之后,如果敏感地做出回应,孩子就慢慢懂得了他自己内心的这些欲望是有意义的。与父母关系越亲密的婴儿,长大后越能明确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可以清晰的表达出来。
反之,如果一个婴儿吃奶次数是按照时间表安排好的,喜欢抱抱被认为是惯坏的前奏,哭闹的时候也没有人理他,那么婴儿就会感受到外部世界对其需求是不敏感的,于是他就不再提出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将感受埋藏在心里。这样的“乖”孩子看起来好像是“非常有教养”的,但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消极厌世、内心愤怒而压抑的成年人。
鼓励学步期孩子情感表达
一些妈妈告诉我们:“我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很难理解他想做什么?”我们建议这些母亲要善于阅读学步期孩子的眼睛。当你不能确定孩子在对你说些什么时,你能够从孩子的眼神表达中找到线索。处在学步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对你讲些什么,而且他的眼睛常常比舌头更善于表达。当你的孩子在“表露心灵”时,你应该蹲下来全神贯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这会帮助你突然间悟出他那些“吱吱呀呀”的意思。
父母要做到和蔼可亲
刚学步的孩子人虽小,却和成人一样有着许多需求。在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即使是你不明白他想要说什么,也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他说。你要做出一些肢体语言暗示(点点头、目光接触、手放在他肩膀上),让他知道你想要弄明白他的想法。如果你手头上有工作,至少应该跟他讲讲话,或用声音来和他沟通。他虽然有时不能理解你的话,但是积极的回应会让他感到你在关心他。
与孩子情感共鸣
当孩子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小挫折,他们通常会发脾气。孩子大多是这样,大人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对他们来讲却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大多数父母选择本能地压抑孩子的情感表达。而此刻作为家长的你,不应该再想着怎么帮助孩子消除怒气、怎么批评孩子或和孩子讲道理等等。因为你的孩子太小还听不懂你的大道理。如果你一意孤行就会造成“双输”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个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孩子从此不再向你敞开心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渐行渐远。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再有话和你说了。
父母要能够善于与孩子情感共鸣。我们不能僵化地用自己成人的思想来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孩子表明他的事情“十万火急”,那么我们的情感也要达到“十万火急”的程度。先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然后再引导他们来满足你的想法。父母可以说一些与孩子感同身受的话语,这能够帮助孩子放松下来,慢慢地认识到“这点小事”对他来说并不是世界末日,这样孩子就会放松的回到游戏中去。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上来就给他提出建议或解决办法。想想当孩子正在陈述观点时,你在忙着构思对策,他会怎么想?懂得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口不言,对于你成为好的倾听者和优秀的父母至关重要。
父母要避免掩饰情感
有些父母(多数也是在掩饰情感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会对孩子的情感表达选择逃避和拒绝。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个情感丰富的孩子,而你对他总是做出淡淡的回应,你们之间很可能会拉开距离。比如:有一天林林最爱的玩具熊弄丢了。这个玩具熊从他出生6个月就开始伴随他,他难过得心都碎了。他走过来告诉爸爸这件事。爸爸当时正忙着,于是搪塞孩子说:“我再给你买一只。”这是面对厚重情感的一种拒绝。父亲并没有去关心林林心里的悲伤,而是作了一个经济上的补偿。爸爸的这种掩饰,不仅鼓励了孩子去隐藏自己的感受,而且还为林林示范了一种浅薄的态度:我们生活在一个一次性的社会当中,破碎的情感可以通过金钱购买很快地治愈。林林的悲伤实际上带有负疚感,因为小熊丢了再没有人像林林那样“照顾它”了,睡觉时也没人再和它说悄悄话了。要帮助林林消除这些沉重的负疚感,就必须仔细地去倾听他的诉说,而且要设身处地地向孩子提出一些忠告。
结语
进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这种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教养手段。它开始于孩子的婴儿期,是在孩子和父母相互学习彼此身体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你对孩子心怀同感,将赋予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本领。孩子能够读懂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暗示,是在社交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为什么让孩子表达感受?
主张让孩子表达感受,并不意味着在一次受到情感伤痛后,都可以随意地发作,而是指应该在表达和不表达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和谐的平衡。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是平淡乏味的。也就是说该发泄的时候就应当发泄,否则积累的太多太久的某些感受,一旦爆发,就会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势不可挡,造成一些甚至是终生遗憾的后果。
根据小孩子的逻辑,如果他的感受没有价值,那么他自己也就分文不值。如果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孩子很快就学会抑制自己的情感,尤其会在父母面前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最终,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困难重重。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只要求孩子听话,不希望听到任何申辩。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最终可能有两种极端情况:孩子要么一直活在压抑中,要么是反抗到底。两种情况均属于心理不健康范畴。
“我不想再听你唠叨那条死鱼。死就死了吧,真烦人。”或者更糟糕:“你再嚷嚷,我打你!”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做出的这种反应,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把他变成了一个不会表达情感而麻木不仁的人。对孩子情感反应迟钝的父母,可能更多地会责备孩子,从而进一步压制孩子的情感——比如,“我告诉过你不要给鱼喂得太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负疚和伤害,而且不敢表露出来,或者导致孩子大发脾气。
隐藏情感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丢了。”
父母:“那只不过是一个玩具熊。”
孩子:(哭)……
父母:“我们再去买一个不就行了嘛?”
孩子:“我不要再买一个,我就要我的那个。”
父母:“别再无理取闹了。那你为什么自己不小心呢?怪谁?”
释放情感
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丢了。”
父母:“我真的替你难过。你一定很伤心,对吗?”
孩子:“是的,我一直很喜欢它,它对我来说很特别。”
父母:“我知道,这么多玩具里你最爱它。”
孩子:“它一直和我在一起。”
父母:“以后小心点就再也不会丢失心爱的东西了,宝贝,不哭,妈妈爱你。”
怎样培养情感丰富的孩子
进行依附性养育
一个能表达自己需求的婴儿,长大后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及时有效回应的原因。1个月大的孩子,通过啼哭来表达他对食物和温暖怀抱的需求。父母获得了这些信号之后,如果敏感地做出回应,孩子就慢慢懂得了他自己内心的这些欲望是有意义的。与父母关系越亲密的婴儿,长大后越能明确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可以清晰的表达出来。
反之,如果一个婴儿吃奶次数是按照时间表安排好的,喜欢抱抱被认为是惯坏的前奏,哭闹的时候也没有人理他,那么婴儿就会感受到外部世界对其需求是不敏感的,于是他就不再提出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将感受埋藏在心里。这样的“乖”孩子看起来好像是“非常有教养”的,但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消极厌世、内心愤怒而压抑的成年人。
鼓励学步期孩子情感表达
一些妈妈告诉我们:“我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很难理解他想做什么?”我们建议这些母亲要善于阅读学步期孩子的眼睛。当你不能确定孩子在对你说些什么时,你能够从孩子的眼神表达中找到线索。处在学步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对你讲些什么,而且他的眼睛常常比舌头更善于表达。当你的孩子在“表露心灵”时,你应该蹲下来全神贯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这会帮助你突然间悟出他那些“吱吱呀呀”的意思。
父母要做到和蔼可亲
刚学步的孩子人虽小,却和成人一样有着许多需求。在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即使是你不明白他想要说什么,也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他说。你要做出一些肢体语言暗示(点点头、目光接触、手放在他肩膀上),让他知道你想要弄明白他的想法。如果你手头上有工作,至少应该跟他讲讲话,或用声音来和他沟通。他虽然有时不能理解你的话,但是积极的回应会让他感到你在关心他。
与孩子情感共鸣
当孩子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小挫折,他们通常会发脾气。孩子大多是这样,大人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对他们来讲却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大多数父母选择本能地压抑孩子的情感表达。而此刻作为家长的你,不应该再想着怎么帮助孩子消除怒气、怎么批评孩子或和孩子讲道理等等。因为你的孩子太小还听不懂你的大道理。如果你一意孤行就会造成“双输”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个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孩子从此不再向你敞开心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渐行渐远。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再有话和你说了。
父母要能够善于与孩子情感共鸣。我们不能僵化地用自己成人的思想来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孩子表明他的事情“十万火急”,那么我们的情感也要达到“十万火急”的程度。先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然后再引导他们来满足你的想法。父母可以说一些与孩子感同身受的话语,这能够帮助孩子放松下来,慢慢地认识到“这点小事”对他来说并不是世界末日,这样孩子就会放松的回到游戏中去。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上来就给他提出建议或解决办法。想想当孩子正在陈述观点时,你在忙着构思对策,他会怎么想?懂得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口不言,对于你成为好的倾听者和优秀的父母至关重要。
父母要避免掩饰情感
有些父母(多数也是在掩饰情感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会对孩子的情感表达选择逃避和拒绝。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个情感丰富的孩子,而你对他总是做出淡淡的回应,你们之间很可能会拉开距离。比如:有一天林林最爱的玩具熊弄丢了。这个玩具熊从他出生6个月就开始伴随他,他难过得心都碎了。他走过来告诉爸爸这件事。爸爸当时正忙着,于是搪塞孩子说:“我再给你买一只。”这是面对厚重情感的一种拒绝。父亲并没有去关心林林心里的悲伤,而是作了一个经济上的补偿。爸爸的这种掩饰,不仅鼓励了孩子去隐藏自己的感受,而且还为林林示范了一种浅薄的态度:我们生活在一个一次性的社会当中,破碎的情感可以通过金钱购买很快地治愈。林林的悲伤实际上带有负疚感,因为小熊丢了再没有人像林林那样“照顾它”了,睡觉时也没人再和它说悄悄话了。要帮助林林消除这些沉重的负疚感,就必须仔细地去倾听他的诉说,而且要设身处地地向孩子提出一些忠告。
结语
进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这种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教养手段。它开始于孩子的婴儿期,是在孩子和父母相互学习彼此身体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你对孩子心怀同感,将赋予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本领。孩子能够读懂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暗示,是在社交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