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
父母学堂:如何正确面对孩子撒谎的问题
时间:2016-12-22 09:08:00
点击率:960 作者:幼儿教育网小编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当孩子在三岁左右时会出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说谎”,比如说会炫耀的跟他人说“奥巴马来我家做客了”、看到别人在玩飞机时会说“我家有一个比你更大的飞机,比你的好玩多了,还能在天上飞很长时间呢!”、再比如说“XXX老师打我了”而且形容的活灵活现,让人不禁引以为真等等。用我们成年人的认知,这叫“说谎”,可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又不是“说谎”,而是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一种方式,为了便于统一,我们姑且暂时称之为“说谎”,不过“此说谎非彼说谎”。
1、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影响
如有的家长问孩子:“你洗过手了吗”?孩子虽然没有洗,但因受到暗示,会说“洗过了”。特别是当孩子说老师打他了,这个时候的我们,不要为了让孩子说“真话”而一个劲的盘问,盘问来盘问去只想得到自己“想要”而又最不想要的那个答案,那样只会让孩子把谎话编得越来越圆。
关于跟孩子的沟通大多家长缺乏技巧,就比如每天离园时,很多家长都会问“你今天学什么了”,让孩子无从说起一样,因为一日生活皆课程,而课程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玩”跟“学”的界限是我们成年人的认知。
2、把想象当成现实
孩子总爱把想象的事当成真事讲给别人听。这是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差,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想象力丰富,并且带有夸张性。如在图片上看到飞船,他非常喜欢,现象自己能乘上飞船多好,就会对别人讲“我已经乘过飞船了”。
3、认为不现实许诺是可以的
由于这时期的孩子对许诺的概念不清楚,他不知道“不实现许诺”是说谎。
4、记忆力不清
这时期孩子的记忆是以具体形象为特点,而记忆的方法又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所以,往往因记忆模糊而讲出不符合事实的话,被误认为孩子说谎。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周日,一个平时难得见一次爸爸的男孩,见到爸爸后说老师打他了,爸爸听到后火冒三丈,详细用“引导式”询问打的过程,“打哪里了?打了几次?打的疼吗?”之后就怒气冲冲的在班级微信群里质问老师。
三岁前的孩子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最需要的是妈妈呵护;三岁后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则最需要最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那种新奇、刺激、强壮、豁达都是最吸引男孩的因素。一个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难得见一次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亲近甚至是“献媚”的表现,希望以此赢得爸爸的关心和关注,有时只是需要爸爸倾听而已,有时也会希望爸爸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比如“不喜欢吃青菜,老师非要吃”等。
作为家长我们去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养了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每一个关键点的心理所需,看破孩子的每个“小心思”,巧妙而不漏痕迹的协助孩子解决,同时又要给孩子以自由,给孩子一个施展、锻炼、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学校和社会,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终身的、很难改变的,特别是爸爸对儿子的影响,兴趣、性格、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听到孩子对自己的倾诉后,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缓着来解决,既然孩子没有伤势,也不是当下伤害正在发生,那就先跟孩子玩玩游戏等玩的开心了,再兜着圈的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最喜欢哪个老师、最喜欢吃什么饭菜等;然后再后续观察孩子和老师的相处,是否亲密开心。再或者私下跟其他老师或园长沟通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虽然当下出现了很多幼儿园虐童事件,但是我们还是要始终相信美好是盖过邪恶的。童年时期,我们给孩子心灵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埋下了冲动、暴躁、粗暴、怀疑的种子,就会让孩子远离平和、幸福、充实和信任。
幼儿教育是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跟学校和班级一起营造小的“氛围”,如果老师和家长之间失去了最根本的信任,如果老师失去了批评和表扬的教育权利,如果老师受到家长的干扰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平常心,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将会空谈一场、一事无成,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3岁左右的孩子,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不能很好的分清,头脑中经常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现象。他喜欢夸大其词,有时还会用虚构的言辞来抬高自己,虚荣心得到满足,或者用幻想的语言作为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作为克制和掩饰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这种与想象、愿望、压力有关的说谎,具有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特点,能使孩子获得象征性、代偿性的满足。
导致孩子说谎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有时孩子说谎不符实际,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因为此时的孩子有以下几个特点:1、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影响
如有的家长问孩子:“你洗过手了吗”?孩子虽然没有洗,但因受到暗示,会说“洗过了”。特别是当孩子说老师打他了,这个时候的我们,不要为了让孩子说“真话”而一个劲的盘问,盘问来盘问去只想得到自己“想要”而又最不想要的那个答案,那样只会让孩子把谎话编得越来越圆。
关于跟孩子的沟通大多家长缺乏技巧,就比如每天离园时,很多家长都会问“你今天学什么了”,让孩子无从说起一样,因为一日生活皆课程,而课程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玩”跟“学”的界限是我们成年人的认知。
2、把想象当成现实
孩子总爱把想象的事当成真事讲给别人听。这是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差,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想象力丰富,并且带有夸张性。如在图片上看到飞船,他非常喜欢,现象自己能乘上飞船多好,就会对别人讲“我已经乘过飞船了”。
3、认为不现实许诺是可以的
由于这时期的孩子对许诺的概念不清楚,他不知道“不实现许诺”是说谎。
4、记忆力不清
这时期孩子的记忆是以具体形象为特点,而记忆的方法又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所以,往往因记忆模糊而讲出不符合事实的话,被误认为孩子说谎。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周日,一个平时难得见一次爸爸的男孩,见到爸爸后说老师打他了,爸爸听到后火冒三丈,详细用“引导式”询问打的过程,“打哪里了?打了几次?打的疼吗?”之后就怒气冲冲的在班级微信群里质问老师。
三岁前的孩子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最需要的是妈妈呵护;三岁后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则最需要最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那种新奇、刺激、强壮、豁达都是最吸引男孩的因素。一个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难得见一次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亲近甚至是“献媚”的表现,希望以此赢得爸爸的关心和关注,有时只是需要爸爸倾听而已,有时也会希望爸爸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比如“不喜欢吃青菜,老师非要吃”等。
作为家长我们去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养了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每一个关键点的心理所需,看破孩子的每个“小心思”,巧妙而不漏痕迹的协助孩子解决,同时又要给孩子以自由,给孩子一个施展、锻炼、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学校和社会,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终身的、很难改变的,特别是爸爸对儿子的影响,兴趣、性格、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听到孩子对自己的倾诉后,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缓着来解决,既然孩子没有伤势,也不是当下伤害正在发生,那就先跟孩子玩玩游戏等玩的开心了,再兜着圈的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最喜欢哪个老师、最喜欢吃什么饭菜等;然后再后续观察孩子和老师的相处,是否亲密开心。再或者私下跟其他老师或园长沟通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虽然当下出现了很多幼儿园虐童事件,但是我们还是要始终相信美好是盖过邪恶的。童年时期,我们给孩子心灵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埋下了冲动、暴躁、粗暴、怀疑的种子,就会让孩子远离平和、幸福、充实和信任。
幼儿教育是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跟学校和班级一起营造小的“氛围”,如果老师和家长之间失去了最根本的信任,如果老师失去了批评和表扬的教育权利,如果老师受到家长的干扰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平常心,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将会空谈一场、一事无成,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
幼儿教育网官网:www.zgyejy.net(长按可复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儿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请关注幼儿教育网官方微信号:yuerjiayuwang,直接说出你的问题,将会有国内知名的幼教专家帮您答疑解惑,让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你们的支持将是幼儿教育网最大的动力